很多时候,人们感慨明星的八卦新闻都会高频地提及一个话题:他(她)的另一半这么好,怎么他(她)还和别人那样呢。
是啊,为什么呢?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难道他(她)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是真爱还是一时被猪油蒙了心……
《恐惧》这本书,让我从“人欲望使然”的角度外,找到了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本书作者茨威格被称为“灵魂捕手”,号称“所有的女人都怕他”。因为他能洞悉女性的心理世界,把每一个非常细微的心理体验还原出来,让每个女人都有一种切身的沉浸感。
茨威格在《恐惧》这本书里,如他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般,文笔细腻,小心翼翼又力道适当地解剖着一个中产阶级女人的内心世界,把这个出轨女人的恐惧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隔着书本都能够感受到这种深入骨髓又无法言说的恐惧和战栗。
从这个故事,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饱食”不是终极目标,体验才是。人的需求总是有层次的,贫困的人把饱食当成目标,整个过程中可能有拼搏、有挫折、有争斗,但饱食的刚需让人们无法选择后退或停滞不前。
可一旦达到了“饱食”的状态,另一种需求就不可避免地跳跃出来。人们已经不能满足物质上丰富但没有起落、一成不变的生活了,总是要寻找点不一样的体验,在刺激中重拾好奇心或者是被爱的虚荣心。
就如文中的女主角伊蕾娜,一直处在四平八稳的幸福状态中,她觉得无欲无求就像囿于绝望而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一样有着致命的危险,于是她内心潜伏着一种巨大的激情。她对那个钢琴家情人没有任何产生过任何激情,就是偏偏这样一个人带着具有诱惑的忧伤在合适的时间接近了她,她内心那种不安分的好奇苏醒了过来,导致她跨越了正常情感的界限。
书中提到“饱汉不见得比饿汉强”,舒适安逸的生活反倒使她对风流韵事产生了好奇,仅是好奇而已,她并没有因为和情人的新关系,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秩序,而仅仅是从某种程度上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某种色彩而已。
真正体验到了以后,她便觉得平淡无奇了。可是,她不得不付出真正的代价,那就是风险和恐惧,这也是她永远不想再重来的体验。
二是认错的关键不是勇气,羞耻心才是。好奇害死猫,为了一些突破底线的好奇的体验,很多人陷入了恐惧的深渊。得到不该得到的,内心深处永不得安宁,这种不知道哪天就会露馅的恐惧如跗骨之蛆,一点点啃食着人的精神。
伊蕾娜被一个面容丑陋的女人发现了和情人约会的事,并以此这让她害怕得不敢出门,不得不一次次满足女人逐渐增长的金钱欲望,不得不一次次得在家人、佣人面前掩饰她的恐惧:被人得知真相的恐惧,真是生不如死,让她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丈夫提到“一个人既然可以去犯罪,意识到这样做有风险,可为什么就是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呢?”伊蕾娜想到了自己的行为,回答:“可能是因为有一颗怕在众人面前被撕下伪装的羞耻之心。而且这种羞耻之心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最厉害。”
正如伊蕾娜不敢向丈夫坦白一样,即使知道这些话说出来她能够得到解脱,但她仍旧说不出口。当她在恐惧的包裹下要选择自杀时,丈夫告诉了她真相:原来,真正恐惧的不仅仅是寻死的伊蕾娜,还有他的丈夫,他发现了妻子的婚外情,他打发那个丑陋的女人去敲诈妻子,为的是让自己的妻子离开情人,回归家庭。他没有想到妻子会恐惧到如此地步,他更恐惧会失去自己的妻子。
当一切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伊蕾娜心里很亮堂,如云开雾散。《恐惧》这本书文字不多,但心理的描写到了极致,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读罢,颇有感触。所有的事都有结束,但内心的疤痕仍在,过往的恐惧的余威仍在,它会赤裸裸地提醒人们远离诱惑,告诉人们“饱食思淫欲”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忠于家庭、忠于内心才会心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