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非常好的。它弱化了概念、理论和学术性的表述,虽然也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作者并未直接引原文,而是将其进行了通俗化的阐述,使得本书能够成为一本优秀的大众读物。
本书很明显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上半部分“微观机制”,尤其是一、二章的内容近乎常识,初读时让人产生“这些我都懂”的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尤其是进入后半部分“宏观现象”,能感到作者把这些常识和生活中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现象(最典型的如房价)一点点串联和统合起来了。在论述到如影响层面、决定因素等问题时,时常“一二三四”几点接连抛出,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被作者引领,从树木而见了森林。
本书系统性地回顾了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国发展历程,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后的这30年中,我国政府作为直接参与者,是如何领导全国的经济建设的,把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向普通读者进行了总结和阐述,也客观地评述了其中的利弊得失。作为后发国家,在发展上半场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追赶,政府在其中作为领导者和参与者,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直接投融资行为,比较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任务。由于投融资的需要和分税之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的不匹配,形成了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以及由土地金融引发的一系列债务问题。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今天的中国已经成功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崛起的过程不同于西方列强,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说是对内完成的。
在读本书之前,我个人有一点不成熟的理解,国强了,但从普遍意义上说民不富。各个社会阶层的拼命劳动,背上了沉重的房价负担,以及政府在民生保障方面的相对低支出,使得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拿出“厉害了我的国”的那些成就。但从另一方面说,民力被透支了,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和普遍的低生育意愿就是直接的体现。我们一直说用一两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历程,这固然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就像跑步,经过了冲刺难免会疲惫。
书中对我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是关于眼下和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阐述。比如以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效率的降低,而积累的过剩产能和债务问题亟待化解。这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年的热门词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政府职能转变”和“国际国内双循环”、“提振消费”。这些举措的核心都是围绕“产能”,化解过剩、淘汰落后、控制盲目扩张和消化存量。特别是从经济学的视角,让产能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回报,也即应对债务问题。因此,政府要从“投资型”转变为“服务型”,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从“组织学习模式”演变到“探索创新模式”。支出方面要从直接投资项目过渡为保障性民生支出,以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性。个人的乐观的理解,技术的进步乃至产业革命的发生对生产函数的改变是非线性的,如果能够成功坐上下一次生产力爆发的快车,那么现今的债务问题在更大量级的经济增长之下,将会变得轻松。
作者在全书的最后提到,“经济学的主要作用仍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和产生”,“但发现和提出好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从这个层面上说,这确实是一本佳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