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我认识了叶嘉莹。她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被誉为“诗词的女儿”。叶嘉莹的人生经历充满坎坷和曲折,但她一生都与诗词相伴。虽然我没有机会亲自听叶先生的诗词课,但幸运的是可以通过一本书感受她对诗词的见解和对诗人创作的解读。王国维写道:“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叶嘉莹的人生。苏轼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天才,民间有“眉山出三苏,草木皆尽枯”的歌谣来形容他。然而,苏轼的一生也充满艰辛。他最初怀着政治抱负进入官场,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并名噪京城。然而正当他准备施展才华时,却因丧母返乡守孝。三年后回朝,已经是王安石变法时代。苏轼还没有达到而立之年,就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在他三十七岁时写下了许多千古名作,如“十年生死两茫茫”、“老夫聊发少年狂”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词在这个阶段进入了一种更为纯熟的境界。四十多岁的时候,苏轼险些被政敌杀死,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被贬黄州,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虽然仕途不顺,但这时期却创作出许多意境独特的代表作品,苏轼的词达到了自身质量的高峰。他的词作从最初的尝试,逐渐开拓发展,后期能够成功地运用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当时的宋代,词作多以伤春悲秋的情词为主,类似于五代时期《花间集》中的艳歌词。直到苏轼的出现,他开始用合乐而歌的词的形式来表达抱负和意志,将词诗意化,达到了文学的高峰。叶嘉莹在《论苏轼词》中写道,苏轼早期的词受到了欧阳修词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出要从欧词中开拓出一条更为开阔博大的道路,他们之间是继承与开拓的关系。叶嘉莹对苏轼禀赋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苏轼的思想不仅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后期还受到了佛家的熏染。他的才智过人又性格开放,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融汇为自己的修养。叶嘉莹认为苏轼词作的核心是“开拓”,他在开拓中完成了各种意境和风格的创作。这对南宋的辛弃疾的词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纳兰成德曾评价道:“虽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词被并称,但辛弃疾实际上胜过苏轼。”难怪很多喜欢苏轼词的人也会喜爱辛弃疾的词作。叶嘉莹的《论苏轼词》在1984年完成,她在成都用无数张“四川大学历史研究所稿纸”写下了“论苏轼词”的三个篇章。这本书在出版时将她的手稿全部印在书的左边,让读者可以看到她的完整写作过程,包括密密麻麻的笔迹、红色的批注和已经发黄的贴纸修改痕迹。这让读者能够想象到一位戴着眼镜的老人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的情景,同时也为阅读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