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篇文章是以主角的自白书形式呈现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主角被行刑之前。因此,文章中出现了很多开脱之词,例如,将自己的暴力行为归咎于酒精使心性改变以及虐待动物归咎于一种反常的心态和乖戾感。但实际上,酒精并不能改变人的本性,只是打开了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作者悲惨、倍受欺凌的童年,以及作者倍受欺凌、歧视以及缺乏关注和关怀的童年。在后续的人生中,作者具备了博爱的美德和品质,这一直是他行为底线的一道屏障,同时也在持续压抑着人性之恶。作者儿时深刻刻印在骨子里的恶从未消失,而在接触酒精后,这种恶变得更加强大。这使得作者难以控制自己,不断地展现出濒临崩溃和恶意释放的迹象。作者产生反常心绪和莫名其妙的享受暴力与虐杀的感觉,正是因为他一直以来的博爱美德与暴虐行为之间的反差。他以为自己已经摆脱了那些恶,殊不知它们仍在沉睡中等待释放的那一天。从一开始,作者对黑猫之死就心怀内疚。新来的黑猫像梦魇一样无处不在地纠缠着他,而内心的恶意让他无法安宁。在这不断扭曲下,他的内疚逐渐转化为悲愤,最终转化为强烈的愤怒。直到作者将妻子砍死,这种反常的感觉才消失。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他获得了解脱,相反,他彻彻底底地接受了自己恶人的身份。他内心的道德边界(不管是出于恐惧还是良心自责)因此模糊消逝,心里的黑猫似乎也随之消失。但主人公却彻底堕落,成为经典的反社会人格和变态的杀人狂。他封存住自己的恶意,试图掩埋自己的罪行,但同时他也暗自为自己的犯罪和暴力而沾沾自喜。他变得自大、狂傲、暴力和无情。尽管尸体无声无息,恶意却无法被封存。再坚实的墙壁也无法掩盖人性中的恶。无法饶恕的罪行已经发生,总有一天,你会听到墙里传来恐怖的猫叫声,那不仅仅是狂笑和悲鸣,更象征着审判之刻的钟声,是自取灭亡的前奏。突然想起《罗杰疑案》的结尾,那个医生在临死前忏悔道:"如果赫尔里克·波洛没有隐退到这里来种西葫芦就好了"。即便是在最后的审判时刻,他们也不为自己的行为忏悔。文章对暴力心理的描写让人后背发凉,这种罪行与其他惊悚故事中玄幻的氛围不同,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角落。使用暴力的人轻轻放下自己的罪恶,只是大肆赞美受暴者的宽容。他这样的悔恨源于真心的忏悔和同情,在自己内心中安慰那些宽容的受害者,他不会改过自新,更不会对受害者进行补偿。在他们心中,与其自贬是恶棍,不如崇高地看待受害者,赞美他们的宽容和包容。虽然我应该受到万死的惩罚,但我不会悔改。我是坚定的性恶论者,我认为人性本恶,这种恶意深深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但它受到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无法释放。文章中描述的那种从伤感到愤怒的反常感受让我深有共鸣。当一段感情处于破裂的边缘时,我们常常因为过去的美好而感到懊悔,但在懊悔的浸染下,我们内心深处的黑暗与自私也时常被唤醒。懊悔随之转化为可怕的愤怒。在情绪极差的时候,我常常对我所爱和爱我的人产生极大的恶意和愤怒。虽然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做过什么特别过分的事情,但这种心理体验让我感到后怕。释放我们内心恶意的闸门可能是一瓶酒,或者更严重的可能是一次放纵,甚至是一口毒品。虽然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确实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你内心封存的那些恶意将会喷涌而出,肆无忌惮地摧毁你所爱的一切。《黑猫》这篇文章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恶所带来的恐怖后果(主角失去了他的财产、他那慈爱的妻子,以及他喜欢的小动物们,自己也逃不了死罪)。也许作者想借此淋漓尽致地阐释人性之恶的恶果,让我们在惊奇和恐惧中意识到加强自律,真诚善待那只封存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黑猫...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