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叶嘉莹先生,还是前两年学习过她的中国古典诗词课认识的。她在发刊词中说:“中国古典诗词伴随了她的一生,她也为它投入了大部分的生命。”
在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叶嘉莹背诵古诗,6岁时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了。叶嘉莹先生在她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期,入手的《叶嘉莹论苏轼词》手稿珍藏版中,再次让我们见识到了苏轼词的魅力。
本书收录了当年叶嘉莹先生写作时的手写原稿,就连修改的一些批注也都原封不动的印制了出来。对于喜欢叶嘉莹先生和苏轼的读者们,是非常值得品读和收藏的。
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世俗流传的苏轼词作,是从神宗熙宁五年苏轼出官杭州以后才开始的,那时的苏轼已经有三十七岁。也就是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受到打击挫折后才开始的。另外,杭州美丽的山水也是引发他写词的另一因素。
苏轼早期的词,免不了学习模仿和受别人的影响。比如,他早期在杭州通判任内所写的一些游赏山水的令词,就与欧词的意境及风格相近。
对于柳词,苏轼也极为重视,把他作为比较的对手,对柳永之词也倍加赞赏。只是对柳词的某些风格(淫靡之作),表现出了鄙薄和不满之意。
苏轼开始写词之时,他所写的第一首长调“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沁园春》词就曾受柳词的影响。
虽说苏轼早期的词,曾受过欧词和柳词的影响,但却没有因此而受局限,而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比如说欧词,它的内容大多数只是以写景抒情为主,极少写哲理或直抒怀抱的句子;而苏词则在写景抒情之外,会直说哲理或直写襟怀。
《行香子》中所写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以及《虞美人》中所写的“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就是最好的证明。前者是哲理式的叙述,后者则隐喻了一种开阔的襟怀。而这两种意境,在欧阳修词中是少见的。
在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词具有博大开阔的气象,高远的景色以及充满感发的力量。比如,《念奴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水调歌头》中的“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八声甘州》中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等等,皆有“豪苏”之意。
通过叶嘉莹先生的解说,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多才又兴趣广泛的苏轼,是一位具有特殊禀赋的诗人,他突破前人的局限,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高远广大的新天地。
由此可见,在刚开始写作时,我们是可以模仿他人优秀的作品进行仿写的,但是最终我们还是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拓出自己的道路,要有自己的风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