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不专恃记忆,它本身也成为一种思维的方法。——黄仁宇
近日翻阅《新世界史纲要》时,看到主编钱乘旦的简介中也曾担任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记得以前杨老师聊天时说过,她的兄弟是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竟然有这么巧合。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六个人定律(又称为六度分离理论或六人法则)”维度上的正确打开方式。
就像在看《终始:社会学的民俗学(1926-1950)》时,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在上海图书馆看书的那天上午,读完了《乡土中国》,也从随便翻翻中感受到大都市生活中的文脉悠长。所以每每读书,其实就是在读自己一样,激活以往的经历或者知识,以求“温故而知新”,这样不断增益其所不能。
向来理论研究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本书作者发扬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中国当代史学家吴于廑的“整体世界史观”。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渊源探讨我国构建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风格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提供完整的世界史知识。
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p153.)“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p168.)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指出:“由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既是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也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融合过程;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的形成理论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相互交织、同时并举的,由此展现出复杂多样的世界历史。”(p3.)对此回顾以前学史的记忆,确实是纵向发展的条理清晰,就像列宁所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式的曲线”(《列宁全集》第38卷,p411.)翻阅新课程标准可以感知到横向发展空间上“交往”更为鲜明的。本书第二章至第六章从纵向发展的历史进程为航道,幅员辽阔地鸟瞰图覆盖了横向发展的“大历史”。
前天下午还特意去了一趟图书馆,查阅了黄仁宇的大历史资料。他在《摩天楼下的刍议》指出:“今日美国公民享有之自由乃是社会分工合作进展到某种程度,法律赋予各人权利与义务之一种保障,包括各种特殊情形,并且仍在流动状态中,也扔在不断地修正。要其他国家的经济条件尚未发展到这程度,就要施行同样的自由,他们就施行同样的自由,首先就费力不讨好,万一侥幸让有些人获得如此之自由,他们即将之翻转为特权。”(《地北天南叙古今》p128.)“大历史”的英文名词为Macro-history,为黄仁宇先生所独创,取“宏观历史”之意,也就是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
回过头来思考一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是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对中国世界史知识体系的建设具有里程碑的开拓意义。因此,“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p48.)
《新世界史纲要》
7.5
钱乘旦主编/2023/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