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样的朋友会推荐别人读这样一本书,我朋友就会。读完由一个人的emo变成两个人的emo。加速读完真是如鲠在喉,混杂着自己的郁结情感,一切变得更加复杂。
从篇幅上来看,如果要概括这250多页、十九章的故事,可能五句以内就可以说完。可能时长也不会超过十分钟。作者给出了一些感情线索、“自己”视角下的客观事实以后,其余全部着墨于“自己”和“自己”的纠缠——她到底为什么鄙视我,甚至不只是不爱我。我是很能理解作者一直对话“自己”反复问自己到底问题出在哪里的状态,是不愿相信、不能理解、不想面对的混合物,而这些负面的情绪反复出现、不断发酵膨胀,最后变成了一个不可挽回的结果。可能想太多,解决的动作太少,最后就只能“等”来结果。
从隐喻上来看,从最后几章才开始走向激烈的矛盾冲突:到底要不要接剧本写作,当然也等价于爱人到底还爱不爱我。而要改写的剧本是《奥德赛》,作者自己解读成家国情怀,而他所厌恶的视角解读为两人不再相爱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他反复的拒绝把《奥德赛》解读成儿女情长的故事,就像他不断地重复《奥德赛》的女主珀涅罗珀是个“传统不开化”“没接受过教育”的女人,一切都源于他不愿去相信。作者用对于《奥德赛》的解读来暗示他对于他和爱人之间的看法,当然也让场外的读者再次深谙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的这个道理。因为每个人的视角是不同的,所以解读出来的故事、看到的结果自然是不一样的。
从视角上来看,我们好像也在陪着作者一起破案——她到底为什么鄙视他。作为女性读者,从开篇作者的爱人不想和巴蒂斯塔不想同乘一辆车开始,就觉得问题可能就出在巴蒂斯塔这里,可是随着作者反复推演,一切又变得现实起来:房子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爱与不爱的压力……好像给出了更多问题的可能性。让我最为难过的是,在进度过半的时候,作者才好像突然间晃过神想起来他和打字员“不小心”接吻的事,这真是让我对男女视角有了更为奇特的认知。作者的有趣之处在于,在剖析对方为什么鄙视他的时候,先想的是所有对方的举动,是表象;而非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即根本。这让我对男女视角有了新的认知——我知道男女视角对待同一件事情是有差异的,遵循选择性接触假说,但没想到二者的差异竟然是如此之大。好像人总是不愿意把问题归因于自己,因为会比较难过。作者是真的不知道妻子不愿意和巴蒂斯塔在一起吗他的描述在文中反复了那么多次,他应该是知道的,但是却一直在否认自己的假说,因为他不愿承认。当然我和男性朋友对于女主是否真的移情巴蒂斯塔也有不同看法:我觉得女主甚至没有留下那封告别信,那只是他的幻想,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但男性朋友却觉得女主真的爱上巴蒂斯塔了。这两种视角我都可以理解,当然不论是哪种结果,我都是非常同情作者的。
从结果上来看,作者一直试图挽回爱人,卑微又恳切,祈求中又带有威胁(不再写剧本),可是就好像最后作者做梦、遇到幽灵了一样,女主去世的消息也是那么的不真实和令人恍惚。或许一切说清楚还会有挽回的余地,即便不能重新相爱也不至于厌恶至此。但最让人难过的是一切都没有机会了,因为其中一方已经永远的离开了,带着对于作者的鄙视永远的离开了。
看完之后真的有好多感受啊,会有那种小时候因为和男朋友吵架而产生的生理性反胃的感觉,会厌恶结婚也不能和另一半说实话的痛苦,都在维持着表面的和谐。但想了下,好像人的一生中能说实话的人本来就很少,如果恰好另一半是其中一个,那真的再幸运不过了对吧。还是要秉持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信念,和自己能说实话的那些人在一起,无惧亲密关系也要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互相扶持成长但又不依附他人,才能在和爱人保持良性关系的过程中即便爱可以递减,但是也不要出现“鄙视”这个词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