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很多内容,在生活中我已经隐约感受到了,而书中又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了它们的合理性。
我在29岁时,辞去了坚持了五六年的第一份工作,也终于见到了过去很喜欢但没有在一起的男孩。这大概就是书中所说的第二次人格初见雏形了。
关于工作,书中解答了当代年轻人厌倦工作的原因。现代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导致我们每天只能不断重复某一个领域的事情,抑制了我们其他的人格。就是这种抑制感让我感到厌倦。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高强度的,我不舍昼夜地投入其中。虽然内心热爱,而且这是毕业后最理想的工作机会,但五六年后我开始感到对自我产生消磨。主要原因是它占用了我太多的私人时间。在决定离开之前,我的内心备受折磨。继续走原本的道路,年轻时的理想似乎就在眼前;但与此同时,生活好像就只剩下了工作。选择离开还是留下,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过程。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我自己的本性以及工作对我来说的意义。我目前的结论是,我并不是那种把工作当成使命的人。在工作之余,我还有很多兴趣爱好,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离开之后,在新工作的早期,我感受到了很久没有的生活。拥有双休日之后,我终于可以去参观展览、博物馆,听音乐会,看戏剧,逛公园,还有时间读书、喝茶、发呆。其他方面的人格也得到了展现,体验到了真正的人而非工具的感觉。
关于个人生活,书中认为早年人格的形成受到原有家庭和环境的限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有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对生活的理念是父母和原有社交圈所教导的,而我们的选择也基于这样的偏见。在伴侣方面,随着获得更多生活经验和更广阔的见识,我们意识到过去的某个人才是最符合我们内心偏好的。然而,却因为年轻时被灌输的价值观和习惯的生活方式而错过了。后来我去了他所在的城市,却发现那里并不像我原来的社交圈认为的那样,这让我感到遗憾。
第二人格的形成对生活产生了影响。有些人因此而换工作、搬迁、改变生活习惯,但是他们都是在走向完整自我的道路上。因此,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结论是,每个人都为了成为完整的自我而努力,不需要对他人抱有太大期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