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缘起是在豆瓣刷到一条帖子。帖子里提到,商朝墓葬中有大量人祭现象,已破解的甲骨文里有大量祭祀用语。比如,“贞”即“占卜”,“卯”指把人或牲畜对半劈开用来献祭等等。总的来说,商王朝信鬼神,热衷于祭祀活动。这与如今的华夏文明大相径庭。
刚开始读这本书,当知道“卯”“沈”等甲骨文字的原意是将人处死用以献祭时,猎奇心理得到了满足。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心理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和难以置信。商墓葬的经典仪式之一就是“腰坑殉狗”,即在墓穴的中间位置埋葬一条狗。而在墓底四角,也许会各杀一名人或牲畜殉葬。这些人或牲畜可能被杀后埋入,也可能被捆绑后活埋,可能被直接扔到坑底,也可能被砍去双腿或肢解后再抛入坑中。无论哪种方式,其残暴和血腥程度都超乎了现今的认知。
祭祀需要的人牲数量如此庞大,商王朝从哪里获得呢?答案是来自战争与殖民的俘虏。商王朝拥有先进的青铜制造技术,还有可书写和传递信息的文字,因此他们批量送来了西北的羌人和远离京都的殖民地土著,即周公吐哺。这个词在如今的词源中解释为:周公(武王的弟弟)吃饭时,数次把口中食物吐出来,以便迅速接待贤士,形容求贤心切。然而作者认为,这个词源的背景暗指伯邑考被作为人牲杀害。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后,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为纣王驾车。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了肉羹。纣王说:“谁说西伯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作者推测,当时文王和其余几个儿子都在此次事件中吃下了伯邑考的肉,并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之后,文王坚定地开启了翦商事业,而周公旦则在余生都留下了进食反胃的后遗症。
古代人祭风俗真是令人胆寒。他们不仅要将人杀死、肢解,还要将人煮熟后剁成肉酱分食。商人一方面掌握了青铜技术与文字,另一方面却是“食人族”。读到这里,让我们想到鲁迅先生的那篇《铸剑》。初读时只觉得奇诡,三颗人头在鼎中斗狠,诡谲而又朋克。读到这本书,了解到甲骨文、考古学在民国之际的兴起,殷商考据在民国年间的兴盛,才稍微能够理解其中的缘由。
如作者所说,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的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的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在其他诸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政治的退场,是在公元1500年之后的所谓近现代时期发生的。
这种“早熟”让我们“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然而,往前回溯3000-4000年,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文化和思想也没有一开始就是如此世俗化的。学习过程有点像练习指法。我的指法一直不错,直到老师发现我有问题,要推倒之前的指法,重新开始。虽然这个过程很辛苦,但它能够帮助我走得更远。感谢李硕老师,感谢一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