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横版装帧、书封精美的《叶嘉莹论苏轼词》,可以看到,书的右部是叶嘉莹先生赏析评论苏轼词的三篇文稿内容。在书的左页,则是叶老当年进行写作时的手稿,连一些批注修改都保持原样印制出来。
这份手稿收藏在四川大学,甚为珍贵。如今出版成书,很值得我们品读收藏。
都说字如其人,叶老的字迹洒脱自如又带着几分隽秀细腻,就如她的脾性风骨。
叶老是著名的古典诗词学者、诗人,曾在国外任教多年,后来回国讲学,先后在北大、南开、四川大学等多家著名高校任客座教授,讲授古典文化和诗词研究。
对于苏轼这位文豪中的“国民顶流”,我们都不陌生。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创作的诗词文赋流传甚广,文采飞扬,又充满了一种旷世豁达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
这其中,苏轼创作的词有三百余首,其中多篇是流传千古的精品佳作,都是我们从小全文背诵、信手即可拈来,如: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对苏轼的诗词进行研究和赏析的人很多,而叶老通过从苏轼的生平经历、词作、历史环境、史料等方面入手,进行研读分析后所著的论苏轼词三篇可谓经典之作。
首篇主要讲述苏轼如何受柳永等人及环境的影响开始进行词的创作,第二篇主要分析苏轼词的特点风格,第三篇主要论述苏轼词的韵律和意境。
从苏轼词的创作方向的发展与风格的转变,可以了解到他的创作思想以及赋予作品的种种情感,也从中看到他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叶老由此为我们勾画出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从一个时代大背景去理解苏轼和他的作品。
词流行的初期,多是描写靡靡之音、儿女情长、伤春悲秋、含蓄婉约,或是趋于诗化,如占据重要地位的婉约派。
直到苏轼的出现,以词来书写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词风旷达超然、大气豪迈,对原有的婉约词风进行了新的创作方向和发展,给词作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被称为豪放派。
谁能想得到,写出这么多名篇的苏轼,有很多流传后世的作品其实是他在三十七岁之后,也就是在官场上被打击受挫、外放杭州后才创作的。
年轻时期的苏轼,心怀远大抱负,欲入仕为官,取得一番他的思想和心态也在发生改变。
在初时,他对婉约派著名词人柳永抱有一种既赏识又有鄙薄的情绪,但也受到过柳永和欧阳修的影响,也有一些婉约柔情的作品,自己还会拿来跟柳永词作进行比较,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词作也跟欧阳修的疏隽风格相近。
而他的天性和风骨、他的人生经历,都注定了他的创作会发生转变和创新,走向旷达豪迈。在被贬至黄州以后,达到了他自己的词创作高峰。
官场现实的磨砺和反复打击,使得苏轼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抱负。但同时,他对自己的前景,对朝堂和社会,仍然抱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心。而词便是他在困境中寄情山水,表达情怀抱负,支撑他维持修养、保持豁达的一种最好的创作载体。
因此在他写景的作品中,常常会写高远的景色,展现大自然的万千气象,风格博大开阔,心景融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而苏词也被人们称为“豪苏”。
词中有真意。叶老对苏轼词鞭辟入里的剖析,让我们懂得如何赏析苏轼的词作,也更加了解苏轼的心志情思,看到了一位天性旷达、才情万丈、风骨永存的文坛名士。
我想,当叶老挥笔写下这些文稿时,她的情志跟苏轼也产生了跨越千年的碰撞和共鸣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