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写到,他笔下的人物在生活中既有伟大之处,也有平凡之处;性情中既有美丽之处,又有琐碎之处。这是《边城》这部作品的最后一部分,名为“五十年自说自话”。看到作者如此描述,我恍然大悟,人性本善。
在摇摇欲坠、人心惶惶的1930年代,如此民风淳朴的部落人群居住在湘西农村,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幸福。他们在犹如世外桃源般的湘西农村内,与世隔绝。伟大而平凡的爷爷,美丽而平凡的翠翠。他们之间存在着琐碎万缕的人情世故。
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故事里的人都是善良的人。阶级界限没有隔绝人与人的交往,大老的死只是轻微地埋下了隔阂,但却没有深仇大恨或者喊打喊杀。有人说这是暧昧不清和理不清楚是非轻重导致的,但我不认同。不管在哪个年代,大老的死都是正常的事情,他只是意外死了。只有善良的人才会在内心感到负罪感,这种感情在二老和爷爷身上沉重负荷,直至爷爷死后,翠翠的内心也体会到了这种负罪感。
然而,我看不到这种负罪感来自于儒家文化的影响,甚至整部小说我都找不到儒家思想的痕迹。这本小说读起来非常轻松,仿佛置身于乌托邦。大家的善良只是因为大家本性就是善良的,与教条或法律无关。这是本书最值得钦佩之处,也是任何中国土生土长的作家都无法达到的境界。读者读来觉得故事甚美,情节也易懂。让我惊讶的是,沈从文在创作时却倍感伤痛。他在《题1936年校注初印本》一文中说:“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五早上看过一遍,心中很凄凉”,“觉得很难受,真像自己在那里守灵”,“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我仿佛能理解他所说的凄凉、难受和不幸,也许是回应他本人所说的“这个民主的过去伟大处和目前堕落处”所带来的“寂寞”和“异常孤独”。这或许是沈从文这辈子无法再回去的静美乡土,永远留存在记忆中的淳朴人情。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