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有一种想要躲起来的愿望。想要安安静静地过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
这是青年心理作家城闭喧,在新书《有时就想躲起来》中所说的一番话。 确实如此,面对职场上的明争暗斗,亲朋之间的渐行渐远,身心俱疲的我们,唯有躲起来才能获得一丝丝宽慰。 不知从何时起,人与人之间,掺杂了太多利益方面的牵扯。 无论曾经多么亲近的关系,一旦杂糅了利益,就变得没那么纯粹了。 于是,心里少了几分信任,多了几分猜忌。 言行举止开始变得拘谨,像刺猬一样,把自己裹起来。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创伤之后,自发形成的自我防卫机制。 正如书中所说,这其实是一种回避型人格。 现实的冷淡,会让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无论怎么挣扎与抗争,都无济于事。 因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回避,想要躲起来。 然而,生活总要往前走的,我们不能让伤心的过往,束缚住了自己。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身上散发着“生本能”,表现出人性的积极面。 因此,在面对人生中的一些痛苦与困境时,充满“生本能”的人,就会保持着一股“战斗”的力量。 就会本能地幻化所遭遇的攻击,以及一次次的挫败,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促使我们变得愈发勇敢、强大。 正视自己的弱点与不足,即使被人暗箭中伤,我们也会对生活保持那份笃定与信念。 在现实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欠钱的都是大爷,借钱的反倒里外不是人了。 当对方有求于你的时候,她会好话说尽,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是可以体谅的。 在这层感情的铺垫下,她会顺理成章地问你借钱,少则几千,多则几万。 于情于理,面对曾经那么热乎劲的人,似乎你没有了拒绝的任何理由。 就这样,你毫不犹豫地把钱借给了她。 哪怕你遇到困难,也不敢开口问对方还钱,在她看来你借钱给她是天经地义的。 可是,熬不住了总得把钱拿回来,开口要钱后,你曾经伸出的援手非但没有让她对你有一丝丝的感激,反而成为了加速双方感情恶化甚至是演变为仇恨。 从此以后,彼此之间没有当初的那股热乎劲,不再嘘寒问暖,不再宽以待人。 反而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被伤害的你,开始不知所措,似乎罪人变成了自己。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世态炎凉,人情太过脆弱了,甚至是不堪一击。 有多少曾经那么友好的亲朋,最后都因为沾上了“钱”这个关系,而变得形同陌路。 多次被伤害以后,我们开始把自己裹起来,厌倦了尘世的纷纷扰扰和人情世故。 看了这本《有时就想躲起来》,真的是说到了自己的心底里,一针见血。 “躲起来,不是为了与世隔绝,而是为了积蓄能量,更好地前行。” 有时候,人真的需要接纳孤独的自己,让自己安安静静地过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 不去想那些糟心的人和事,等自己恢复了往日的昂扬,才能更好地前行。 人生路上,风雨不可少,那就大胆地面对它。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