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或许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些许距离,《奶酪社会》一书所构建的基于奶酪生产的当代美国偏远地区生活或许我们也难以感同深受。那么把对象换成“咖啡“或许我们都更能理解。
所谓的”奶酪社会“或者说基于奶酪的反现代工业的、回归传统的文艺复兴式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和当下在各个城市所能见到的主推手工的、非工业化、非标准化的咖啡店是相似的。这个叙事里颇为吊诡的一点,就是故事建立在现代经济高度发达对多样性追求的基础上,却要将整个故事的基调定位为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现代生产方式的。换言之,想要在后资本主义时代生存,贩卖的不是商品而是属于商品的故事。
《奶酪社会》所呈现的实际上是手工奶酪生产方式回潮的全过程。这种生产方式的回潮,既有经济意义的考量也有情怀价值的体现,当然归根结底依然是经济意义。奶酪实际上是前工业化时期对鲜奶无法长期保存的一个替代。但是它并没有因为保鲜技术出现而退出,反倒摇身一变成为了主角。在保鲜技术普遍存在的情况下,鲜奶作为初级产品的价值在下降,而作为加工品的奶酪其价值却是上升的。价值上升必然催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于是以“没有历史“而闻名的现代美国农业自然将其规模化乃至标准化生产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不再被认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闲暇、独特等附加产物的效用必然超过商品本身。商品的价值需要由其附加的故事来提升,没有故事的商品就不是好商品。这就是奶酪的文艺复兴,自然也是奶酪社会的诞生。纵观全书,每一篇章每个角色所在做的,不就是为自己的奶酪找到故事吗这个故事可以是创业艰险、可以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是盘活家乡经济、可以是追溯生产工艺的历史。人们愿意为这些乳酪买单甚至是承担风险,更大原因是因为故事而不仅仅是品质。
这种因为故事而非品质获取价值的销售方式,在微生物政治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何让乳酪独特,又如何保证其安全。独特性异质性,对其生产流程的监管要更加复杂。最为便捷的安全性就是高度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势必会损失独特性。欧洲和美国正在这里面走着截然不同的路,欧洲奶酪美国化,而美国奶酪欧洲化。可以说如果将奶酪视作商品势必需要标准化,而如果将其视作文化创意产品,必然应当选择独特性。然而这二者间的争论想必还将持续很久。
这就是社会,总是在螺旋式的发展,今天或许不是对昨天的重复,但是可能是对前天或者上周的重复。只要我们能有个好故事,能贩卖故事,或许就能在重复中创造价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