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是国人最熟悉的历史之一,但更多的是通过演义了解。然而,在史学家眼中,三国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刚刚看过吕思勉先生的《白话三国史》,感触颇深。吕思勉先生是史学四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从文学和史学的多个角度分析了三国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我看来,他主要在求源和深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吕思勉先生说:“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例如,他详细解析了被认为是后汉乱源的“十常仕”问题,从宦官的源头开始讲述,区分了宦官、太监和阉人的区别。他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礼记》和《史记》中的舍人食客例子中说明宦官并非全部都是阉人。他详细讲述了长信侯嫪毐的故事,阐述了为什么这个群体能够得到皇室的信任。
类似的论断还有关于“外戚集团”和“黄巾起义与道家源流”的讨论。另外,吕思勉先生也对人物形象的误区进行了深入辨析,比如对曹操和魏延的评价。他详细论证了曹操拥有百万大军的过程,并与袁绍等人进行对比,以此展现了曹操吕思勉先生也提到袁绍并非演义中那样不堪,从建安四年至曹操胜利之间的九年时间里,袁绍一直是曹操的劲敌。最后曹操的胜利来自于袁绍集团内部的变故。
吕思勉先生对曹操持有一定的好感,他说:“莫要看轻了豪杰,能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总有一段真挚的精神在内。”这表明在天下事情上,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不是像平话中所说的那样,小手段就能欺骗人。
在涉及《汉书》时,吕思勉先生评价了班固,并指出人们推崇《汉书》是因为崇古观念太深,而且《汉书》的成就不仅仅是班固一人的功劳,还有两代四人共同完成。
此外,吕思勉先生还勘误了关于于吉、吕伯奢和伏完等人物的事迹,指出《江表传》、《搜神记》、《世语》和《曹瞒传》等书中的记载并不准确。而在《三国志》中,陈宫的形象更像一个反复无常、没有信义的人。
吕思勉先生的《白话三国史》还有更多关于三国时期的不同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例如,关于赤壁之战的真相、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的过程和结果,以及为何说魏延的死是蜀汉的重大损失,以及钟会为何与姜维联手反对司马氏等等。
整本书读起来雅致,封面是四幅绣像画,分别描绘了曹操煮酒论英雄、三江口周郎纵火、刘备自领益州牧和司马懿克日擒孟达的情境。这本书值得仔细阅读和品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