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个有趣的观点:哪本书名气非常大,但买回家中一定放在书架上吃灰,《时间简史》这本书无论从名气还是销量都要断崖式领先第二名。
之所以被冠以如此尴尬的头衔,霍金的这本经典著作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太深奥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何尝不是如此,哪怕是大学文科毕业生,也能说出那个经典的方程式。请问啥意思对不起,搞不清楚!
其实,天体物理学本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爱因斯坦和霍金的理论的确伟大,但理解的鸿沟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难以逾越的。北师大教授赵峥在B站开了相关课程,现在又将讲义整理成册,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物理或天文爱好者来说可谓福音。
全书由十六堂的笔记组成,大体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七课组成,主要围绕爱因斯坦狭义和广义相对论阐述,重点在于时空的弯曲和膨胀。在爱因斯坦之前,有关光的争论并没有停息,直到他一锤定音,人们发现即便每秒跑30万公里的光,一定会受到引力的干扰,也是会出现弯曲的。其中,有两个知识点我印象最深。一个是万有引力无处不在,那么地球上的一切,特别是蓬松的或者很轻的物质,为何不会受引力影响,坍缩成一个个小球;另外一个,是如何用形象的方式来解释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作者打的比方很有意思,床单和铅球的比喻直接、生动。
八至十二课主要围绕黑洞展开。行星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不同方式的衰老和死亡,“白矮星-黑矮星”“超新星-中子星”这两种归途之外,黑洞是最神秘的。因为黑洞的引力足够让光留在表面,我们没法直接观测到黑洞,只能通过侧面证明的方式来寻找黑洞。我的又一个好奇之谜得到了解答:人站在黑洞上会怎么样?答案是灰飞烟灭——黑洞表面的温度达几十万开,人没等靠近就已经没影儿了。
后四课的主要话题是霍金。作者对霍金的成就进行了介绍,但并没有用太大的篇幅。除了很多内容没有办法展开来讲之外,个人觉得,作者淡化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以目前人类的认知,很多霍金的贡献还没得到完全证实。作者还围绕他的理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很遗憾,有些内容我也看不懂,但这比起《时间简史》来说已经通俗了很多,对于我这种初级天文爱好者来说,已经算是深入浅出了。假以时日,相信有些知识,会以未来时代更好理解的方式解释出来,就是不知道我能不能等到那一天了。
这本书确实需要一定的阅读台阶,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可以作为科学史的“边角碎料”来阅读,端的也是妙趣横生。爱因斯坦是否像当年的小学课文记述的那样完全不开窍,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是否真有其事,苏轼和白矮星以及“狸猫换太子”和超新星之间都能产生联系,究竟是“上帝是左撇子”还是“黑洞是三毛”,可信度更高。霍金一个残疾人是怎么爬上长城的,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有回答——当然,我觉得这些都没有霍金和************之间的故事更有意思。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