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200多页的小册子我看了好久,更准确的说是,舍不得看。边看边诧异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魔力,可除了那“可以触到的内心深处的震撼”外,我竟然是失语的。到最后却意外想到“爱尔兰的弗里达”这个说法,希内德·格利森充满诗意又天马行空的文字带给我的震撼,就像弗里达的那些画作一样555这或许是艺术共通的魅力。
14个小标题,让我随格利森在天空游移的思绪得到喘息,每个标题页都由随机的位置和随机的线条构成,你不知道它会出现在哪里,但你总能找到那颗固执但坚守的小星星:
如果一定要说出这本书讲了什么,那我可能首先会说“身体疾病带来的自我意识”。因为这重身份,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她的笔下都宛若陌生新奇的东西。她写血液,题目竟然叫“六万英里的血”:“血液在艺术、性、精神和血统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内涵”,所以她汇聚了好多鲜血如注的艺术作品,让我们看到“用艺术赋予自己的个人处境以力量”。她写头发,却是从生死的角度:每一缕卷曲的、漂染的、束起来的头发,都已安息了。她还写那些身体置于陌生场景的画面:“化疗导管从我的胸腔里出来,让我联想到《星际迷航》里的博格人”、“醒来时发现一袋血在我头顶的静脉注射架上晃荡,它明亮而凶猛,像一只塑料制成的心脏”。
我把自己身体里的全部金属视作人造星星,那是一张地图,追踪着生命的连接之处,指引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她还讲了好多看似不相关却充满她独特魔力的事情,比如和丈夫的相识、青春期的法国旅行,甚至讲到通灵:“这条通灵的脉络在我的家族中流传,母系一方运行的针脚”。爱尔兰这个遥远的北方民族的传说,和另一个半球亚热带的墨西哥却出奇的像,沉浸在阴魂不散的鬼故事中,感受死者在他们中间行走。合上书许久我也忘不了她在父母家的阁楼里遇见死去的外婆时,房子里全是蓝色的光。
最爱的一篇是《伤口释出自己的光》,她自己讲到了弗里达:“我在青春期住院的期间认识了弗里达,她小小的作品恰恰表达了我曾经的感受,以一种十几岁时的我无法描述的方式”。
写到这里我才明白:虽然是讲疾病,但不仅仅是疾病,她讲述的是生而为人的力量。我们都有能力去过一种盖过“病人”、“母亲”等标签的生活,我们自己创造的生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