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带给我们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是慰藉人生的文化滋养,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叶嘉莹论苏轼词》实现了手稿与印刷体文字用时出现在一起的对照阅读。手稿带你走进叶嘉莹先生身边与其一同讨论苏轼。我仿佛成了她手中的笔,从右到左一笔一画地诞生。语言平白晓畅,可读性强。
文中注释能够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其意,不会走入思考的困路。
封面清新雅然。脑海中浮现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位头戴笠身蓑衣拄着竹杖的人。他可以是少年侠者,也可以是隐居老者,他也可以是苏轼。三首绝句三篇文章可见作者的文学功底,从苏轼为什么写词到苏轼超旷的风格,以及苏轼懂音律并不被拘束住,是作者与诗人碰撞的火花。跟随作者的思路,看当时的社会背景,苏轼从诗入词的人生经历,让苏轼跃然纸上,不只是历史上的纸片人。作者在品读苏轼词时把他与欧阳修比较。前者擅长抒情,而苏轼的词多是直抒胸臆直言真理,能够感受到他的旷达乐观,鼓舞人心。读二者更读作者。你能想象到叶嘉莹先生九十多岁高龄仍然能工作到凌晨两点,笔耕不辍。这种研究奋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苏轼意气风发也有仕途低潮,《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在低潮时期所做。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流露出消极的态度,但又有积极乐观豁达的一方面,将浓浓的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中。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向往苏轼诗情画意,春华秋月的生活。又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顿悟了苏轼身在高处的孤寂。在宋代词多婉约,比如柳永的艳词。柳永擅于乐章,长为慢词,是北宋初期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然苏轼学柳而不似柳。苏轼写词带着诗味从小令入手,苏轼经常比较自己与柳永的词,他非常重视柳词,把其当作对手。他欣赏又批判,不拘泥于儿女情长,表现出超逸旷达的态度,他融贯儒道心境非常人所能比拟。有人说苏轼不懂格律,他不会唱歌。在作者看来,他是谦虚的。他懂得格律又不被格律所束缚,因此他的词带给我们的感受又是不一样的。读苏轼,要读他的词,要读叶嘉莹先生的《叶嘉莹论苏轼词》,你定有所获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