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个月,一字不落地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的编辑可能都想不到还有这种读者吧。本来要打2星,因为整体已经非常糟糕了。可看到582页译者把Damien Hirst最著名的作品《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译成了“在活人思想里肉体死亡的不可能性”(还说这件作品是“他资助的活动……)这种用屁股和脚后跟合力都想不出的蹩脚胡扯之后,忍无可忍给这本书打了1星。
说两个主要缺点。
第一,这本书的原版就存在很多问题。这样超巨大体量的综合类艺术书籍很难做到无所不包面面俱到,这对于作者对内容的取舍能力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原作在这方面实在让人不敢恭维。除了欧美最为人所熟知的艺术家及作品外,其他的艺术家都是按什么标准选择的?女性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为什么选择了芭芭拉·克鲁格而舍弃了吉莲·艾尔斯?“今日亚洲”的代表中国画家为什么只有刘小东和徐冰,那蔡国强和赵无极呢?说实话,当我在读类似的书时,注意力并不在那些耳熟能详的画家和作品上,因为已经烂熟于心无甚新意了,我需要的是新内容。然而这些新内容的选择是如此随意专断,又怎么能保证作者准确、客观勾勒出了艺术发展的脉络?此外,对画家作品的选择也不乏随意之嫌。很多情况下,文字部分介绍的代表作并没有配图介绍,而配图介绍的作品又并非艺术家的代表作。比如理查德·艾斯蒂斯、贾科梅蒂、伊夫·克莱因,再加上干瘪无物的简短介绍,读者完全无法了解对应艺术家的艺术特点。更不用谈永远存在的唯欧美马首是瞻的问题,在欧美人的眼中,其他地区的艺术永远、永远、永远只是不值一提而顺口一提的旁门左道而已。
第二,国内出版社并没有能力承接这样的大型项目。译者方面,真的恳请出版社寻找一些有(至少稍微有)艺术基础的译者,避免一些完全可以不出现的可笑错误。且不说把《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译成了“在活人思想里肉体死亡的不可能性”(稍微了解一丁点艺术的门外汉也大概知道这件作品的名称,再不堪,把这件作品的英文名称输入百度,也可以立刻看到作品的通用译名),还分不清“古典”和“经典”(艺术家为什么要在学校接受经典教育什么是不经典的教育)、“专业”和“教授”(575页,乔治·巴塞利兹在1977年创作出了教授级的绘画作品,那是什么级别),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错误反映出的问题就是译者毫无专业知识且懒,互相之间的合作也极为差劲。编辑方面,译者出现的低级错误难道不需要编辑在出版前校对并改正吗?没有,而且从这本书由前往后错误越来越多、越来越离谱的情况来看,译者和编辑都在硬着头皮做这份工作,到后面忍无可忍随便糊弄着交差就行了。对了,怎么能指望编辑校对专业方面的错误呢,毕竟连基本的排版、标点符号、博物馆名称都错误百出,译名各种不一致、三五不时出现错别字,是真的以为买这种大部头图录的人都不看字不识字吗?连编辑都不细心也不认真,那这本书的质量如此不堪也不能说完全出乎意料了。
当然,这本书出版于2015年,也算有些年头了,经过了这些年,相信出版社在译者选拔、编辑业务能力方面也应该有所提高了,只是这本书存在的问题,放眼目前整个艺术类书籍的出版领域仍然屡见不鲜,就还挺遗憾的。如果知识的源头就不靠谱,那我很怀疑读者究竟能从这些源头中学到什么靠谱的知识。
以及,如果觉得这本书以其开本和重量就足以让你俯首膜拜,那还挺可悲的。当然,这种根本没法拿在手里读的书本来也不指望你认真读。认真读,就只能打1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