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句如同弗雷德·乌尔曼的《重逢》,心脏炸裂感。
作品通过内视角叙述,用日记报告形式着重表现心理描写,透过错别字、学习、心智的递进与衰退增强文学表现。反复提到的“个体意识”冲击了科学对人文的干预。人始终具备“人性”。
文学视角的观点值得关注。
轻视甚至抹灭了先验懵懂下的决定权,一定程度代表抹灭了人权,也就是作品内反复提及的“在实验前、实验后我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科学人体实验的不严谨与责任性、整体性缺失,直指学术系统弊端:实验前、实验后的群体议论;房间内发表学术的争吵;发表学术的物化言辞;当查理的智商高过众人时提出的深层求知而学术圈下意识掩盖无知;“上层社交时”等等这一切——学术功利性竟然>人性。
实验的初衷存有“对人性的爱”美好愿望,但种种复杂的功利性、不完整、人性“懦弱”面、不确定性等同时出现时,实验最终想实现的目标是否足够构成对“边缘群体”或“特殊群体”达到“爱”的存在标准。
而从查理视角,总有一部分人,确实把学术贡献放在第一位,非功利性。就如查理意识到危机,最后留下的念头依然争分夺秒实验与记录一切,“我已反复核对自己的数据十几次,希望找出其中的错误,但我必须很遗憾地说,结论站得住脚。然后,我还是很高兴能为人类心灵的运作与人工增长智能的控制法则知识,带来一点小小的贡献。”
查理至死,把阿尔吉侬当成个体。无论他懵懂还是“清醒”,他都不希望有人遗忘它。而阿尔吉侬隐含了查理的特殊性;隐含了查理群体的特殊性;隐含了查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