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近期读的比较轻松的一本了。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原来对自然文学如此有兴致,也特别赞同作者在书中提到的那句话:人们对有些动物能产生更多认同是因为在动物身上看到了自己。
整本书围绕两条线展开,一条是沿着亚里士多德等人探索鳗鱼的科学历程,另一条是围绕着作者与父亲的感情线以及与鳗鱼的联系。从自然科学、哲学、人文等角度,书中理性又不失轻松地展开对鳗鱼、对生命本身和存在的讨论。
鳗鱼一共会经历四个阶段。从马尾藻海出生时是柳叶状幼体,然后经历三年左右的旅程在抵达欧洲海岸时变成了玻璃鳗,而后溯游至淡水区,为适应淡水生活变成黄鳗,在淡水生活几十年后,突然某一天受到感召,开始前往返回出生地,变成适合长途跋涉的银鳗,最终在马尾藻海完成交尾而后死去。但目前仍没有人见过鳗鱼交尾,也并没有在马尾藻海见过任何一条成熟的鳗鱼,依然无法证明最后的闭环。
第一个阶段在马尾藻海的玻璃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被认为是无性别的、从土里自然生长的东西,而这种未知的神秘在而后的几千年中吸引了无数科学家多次往返大西洋,捕捉无数鳗鱼进行解剖,发现雌性鳗鱼、发现生殖器官,在不同地点发现玻璃鳗等形态,最终经过无线电追踪器追溯银鳗踪迹,大致确定了鳗鱼诞生并结束于马尾藻,但时至今日依然缺乏实证能够证明鳗鱼在马尾藻海是何时何地交尾的。就像人们统计鳗鱼数量,也只能通过还在淡水的鳗鱼数量来统计,因为一旦它们变成银鳗,离开淡水,它们便无处追踪了,它们消失在了大海中,也消失在了人们的知识范围。
鳗鱼但在某种程度上鳗鱼依旧对人类保持神秘。不同时期人们对于鳗鱼生命周期的解释,也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或超出知识范围的东西时,会寻求信仰和故事的本能,因为信仰本身是一种妥协。而更加吸引人的是鳗鱼是何时决定要出发回到出生地呢,不同鳗鱼出发的时间不同,只有在出发之后它才会经过最后一个阶段的变身。回到出生地这件事仿佛是鳗鱼从出生开始就设置好的程序,而如果由于被限制了自由或种种原因无法出发,鳗鱼将时间暂停在第三阶段,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永生,但其永远会停留在黄鳗阶段,完成不完整的一生,仿佛只有回到起点,才算完满。
而在漫长的时间里,鳗鱼的存在已经超越了其存在的本身,它还承载着古往今来不同地域人们捕钓鳗鱼的知识、技能的传递与进化,成为了手工业和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突然开始期待,下一次会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吃鳗鱼呢,毕竟眼前的这条鳗鱼曾造访过这个世界的边界,去过人类永远无法去过的地方,经历我们无法想象的神秘旅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