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有朋友家里亲人去世,忽然想读关于死亡的书籍,买了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结果到了人家还没读,却轮到我遇上类似遭遇,忽然理解了“想读关于死亡的书”的心情。不止是书,由此机缘看了标记“想看”好些年的《入殓师》,嗯,都借机哭了很久。这段时期,眼泪流得跟不花钱似的。
人生在世,早晚会与死亡不期而遇,我想来还算是幸运,到独立生活几年以后才遇上,不致于太过零丁。最近人总是感觉很恍惚,心理亟需紧急救助的样子,疯狂找关于死亡的电影、书、音乐来填补,一遍遍徒劳地想验证早已知晓的真理:人世无常,终有一死,世界上无数的人与我有共同的经历,我们都体验过同样的心碎和无助。我并不是想自欺欺人,我只是无法、不知道该如何接受。
书里说,悲痛有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接受。最后一个才是接受,从第四步到第五步,恐怕是耗时最长的环节。
不敢说人生观发生了剧变,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变化。一些以前只是当成美好浪漫台词的话,在这个阶段于我而言,简直是生命之光。“只要我们住进对方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反反复复对自己说这句话,不敢想起,却又害怕忘记,陷入了如此的矛盾当中。朋友说,千万不要觉得你能改变什么,千万不要这样想,你什么也改变不了,真的改变不了。振聋发聩。人生是如此的无能为力,生命是如此的坚强和脆弱,而我至今才算是真切地体会到。
扯得有些远了,这本书对于处于“消沉”阶段的我来说,还是非常有触动的。作者保罗是个前程远大的神经外科医生,有印度血统,父母哥哥都是医生,属于美国的精英阶层,他本人从小就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拥有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和生物学双学位,同时是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在即将完成斯坦福大学八年住院医生生涯时,在闪闪发光的未来触手可及时,他确诊了四期肺癌,人生道路急转直下。
书的正文内容以保罗确诊癌症的节点为界,划分成两部分—“当我身体强健时”和“至死方休”。前半部分讲保罗的家庭、童年经历,以及自己的兴趣是如何从文学逐渐转向医学,并在医学院得到专业的培训和历练,手术刀的技艺不断纯熟。和鲁迅相反,保罗是从文学转向医学,他在领略了文学大家的璀璨光华后,对产生人类文明的大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充满了好奇,像个沟壑纵横的桃子的大脑,为何能产生那么多的情感和智慧。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有着崇高的敬意和自我要求,医生的价值并不在于仅仅将病人医治康复,更在于与病人和病人家属沟通,帮助病人获得更体面、更有尊严的人生体验,无论他是否能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暂时救下。是的,暂时,因为我们毕竟都是要死的。
“医生的职责,包括去了解病人的生命因为什么而宝贵,而值得一活,并好好计划,可能的话,要尽可能保留这些东西,如果不行的话,就让病人去得安详体面。”
保罗和他的妻子都是医生,从字里行间还有保罗妻子写的后记中,能看出他们都是感情很细腻、对生命有着无尽关怀的人。对于他们来说,纸上那弯弯曲曲的线条,不仅是简单的线条,而是一个人从心颤到心脏停止跳动的全过程,那是个生命逝去过程的可视化,而这足以使人落泪。
保罗确诊后,有短暂的一段时间,症状得到控制,于是他在思索,应该做些什么。癌症改变了很多,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并未改变。确诊之前,我知道自己早晚是要死的,只是不知道还能活多久;确诊以后,我依然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只是这种未知更为急迫。
如果能活两年,我会选择陪伴家人;如果能活五年,我会开始创作写书;如果能活10年,我会重返手术台拿起手术刀。我不知道我能活多久,我只知道时间很宝贵,所以我不得不思考,到底什么对于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也该问自己这个问题,对于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活的呢
在书的后半段,保罗已经病中,能明显感觉到行文的仓促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