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通识》这本书的特点就在书名当中——“通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本经过反复锤炼敲打过的通识课程教案,和《金蔷薇》一样,具备完美教案必备的一切优点。结果一查,作者就是北大的老师。果然专业人士又出手了。
完整、有体系。
书法相较于其他文艺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强烈的实践特点。我们看一本文学作品,很少会想到自己动手写一本小说;听到一曲仙乐,这和离我自己动手谱曲有相当距离,同样的道理在绘画、雕塑、建筑、影视行当。但书法则不然,大部分人都是先有了书法的最初实践,才有了提高的精进的要求,继而积极寻求知识性的提升。
在大学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作品鉴赏、文学写作实践和文学评论是完全不同的课程,你很难把这些课程信息压缩到一本通识教材里说清楚。但书法本身的特殊性,让这本书书体、笔墨、性情、书写、观念和再造的维度,完成了集审美、鉴赏和实践为一体的完整体系。
第一章的视角是一般审美主体,教你如何欣赏不同字体的特点;第二章,从专业评论主体出发,通过对评论术语的理解,细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书法的形式审美要点——这部分我看的非常入迷,它和对文学审美的要求有点像,即如何超越涵义,将文字提纯到对形式的绝对锤炼;第三章和第四章从研究者的角度超越“好”否来谈论“风格”,也就是“字如其人”的本质含义,这里面就有“道”的意味;第五章则完全进入“道”的境界,讨论书法中凝结着的中国人的美学观,谈到围绕着书法出现的美学观念的成型和拓展,谈到了古今中外对书法艺术的观点;最后一章则以入门实践者的角度,手把手教你如何从事书法实践,难能可贵的非常实操,怎么选笔墨纸砚,怎么临帖,怎么进行创作。
艺术从业者有个坏倾向,喜欢高举高打,不太愿意落到“术”的层面谈具体的事务。但此书作者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整本书既不谈玄说妙又不俯就读者,风气特别清新。
有论述,有图例。
整本书很有分量,充满大量彩图用以具体展示文字的论述。让人有个感官上的最直观的感受。一个字,并列出各种字体的写法,讲述审美要点。一个字,也可以列出不同书法家的书写方法,体会所谓风格何以形成。看介绍,全书有200多幅高清大图(私人感受比这更多),全四色印刷,裸脊锁线装订,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拓片、秦汉时期和刻石和简牍,到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张旭的《古诗四帖》、苏轼的《寒食帖》,再到徐渭的《墨葡萄图》、弘一法师的《心经》,整体感受是字不咋能认全,文化水平严重不足,但形式美感从图中确实一望可知无需多言。大量的对比、比较、把一个字从笔墨、点画、方圆、结构、章法到墨色一一点评,还是有相当的收货的。参看一个图体会一下:
(从左到右)王羲之、智永、孙过庭、张旭草书“实”字,一比就看出来不一样的地方了。
这张能看出这书做得多漂亮
深入浅出,谆谆善诱
最近几年有个体会,知识的完美多数时候敌不过教学的粗糙。自己明白,和给别人讲明白,这是两件事。所以合格的老师不单要学问要好,还要会教,让知识在最小磨损情况下抵达学生那里,不能挥舞着知识的权威性大棒把每个向学者打得头破血流。方老师显然是个好老师:学问确实好,也确实会教。语言清晰简易,没有什么陈词滥调,阅读友好,你可以设想他就在你面前娓娓道来,如沐春风。每章节的容量合理,即提供沉浸式体验,又不特别大沉重厚,地铁三四站可以读完一章。而且图文关联性很强,任何艰涩的美学术语都可以在图上有最直观的展示和讲解。
书法和写作一样,都是门槛不高的艺术实践类别,当然了,和别的艺术实践一样,一旦要精进就要烧钱了。但书法的妙处在于它始终存在于生活之中,从来没有脱离开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而汉字因为它的特点,又尤其适合成为审美对象。我感觉如此和生活经验紧密挂钩的艺术体验,在中国至少有两个:美食和书法。吃顿好饭,写几个好字,生活都体面起来了。
这本书很推荐。大家放心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