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汉语中的 “三” 有种莫名的情结。
《道德经》里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何不是一二生万物
《庄子·齐物论》中有 “二与一为三”,《论语·公冶长》中称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三在数量上既能表达真实的 “三”,因而有 “约法三章”,还能表示 “多”,因而有 “举一反三”。在民间语境里,人们常说 “再一再二不能再三”,人们对错误的容忍程度到三为止。
2017年底《苏东坡传》出版后,我才萌生出写作 “东坡三书”的念头,但对内容并没有完整的规划,全是机缘和灵感推着前行:一本东坡传记未足以描述东坡,因此有《苏东坡的下午茶》,换个角度写东坡的更多人生细节;“下午茶”完成后,又觉得应该深入他的作品,写一本《东坡有佳作》,我以为诗词更能靠近他的内心。
刻意又漫不经心地完成这三本书,自觉对这位偏爱的古人有了一个阶段性的 “自做多情”的交待,并发自内心地爱上他。
东坡作品,涉及题材之广,内容之丰,让人叹为观止,饮酒、饮茶要作诗词,耕地、种田要作诗词,吃饭、走路要作诗词,人间万事万物、诸种情状皆可纳入诗词,所谓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东坡路走得远,书读得多,所见人与事也杂,所思所想也深,再加上艺术创作的敏感和自觉,因而写出这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苏氏诗词,琅琅上口者不乏,晦涩难懂者不缺,写作过程中,经常被拦住去路,有时为弄懂一字一词,要查三五天,为弄懂一句诗(词),要想六七天,老人家到底要表达什么
东坡用典多,且古奥难懂,再加上时代隔膜及语言环境缺失,解读过程中常觉隔着一层,并为此所苦——打个比方——就是 “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但开不出合适的药方”,隔靴搔痒,反而更痒。清人韩崶说,“注古人之诗难矣,注大家之诗更难,若夫杜少陵苏长公二家之诗则尤有难者”, “(苏诗)雄词奔放,一泻千里,而规行矩步,密入毫发,一字无来历不道,扣之则此穿彼插,一句征数典,意尚不尽。予每叹以为难。”回想写作两年来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不胜感慨。
经典之成为经典,在于它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多向度诠释——可以这样解,可以那样解,都不算错,但也可能都没有抓住真正的魂——在经典这儿,标准答案往往是失效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融入这丰富性,作它的一分子。
想明白这点,就不再挣扎——我提供的,只是理解东坡诗词的一种方式,一个维度。
董仲舒讲 “诗无达诂”,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解释,要想完全贴合原诗之意,难比登天。
不过,我仍试着做些创新。
一是呈现形式。
本书不求大求全,不会将东坡2700余首诗和数百首词逐一罗列解释,而是设定若干主题,如 “叹老”、“赏月”、“饮酒”等,根据主题展开诗词解读。仅希望能够提供给读者一种进入东坡作品的方法,愿大家都可以举一反三,理解其作品。
二是选择标准。
既有口口相传连小朋友也能背诵的经典诗词,亦有大众未曾留意但非常优秀的诗词。东坡好作品太多,必然有一些被淹没被忽略,我试着打捞起一些沉到水底的好作品。
三是解读方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