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一本书再怎么被大众吹得神乎其神,人在读这本书时,因为认知与阅历的差别,只能从书中读到自己,也大概率只认可书中自己本就认可的部分,读的过程就是强化认知的过程,这其实挺可悲的。尽管我在读书时都会尽量抱有开放接纳的心态,还是难以避免自己狭隘固执的思想,带上批判性的眼光去看故事中的人和事(比如索菲,我真的没有看出劳什子思想的闪光)。指望一本书来改变自己的世界观或是价值观是不切实际的,在同一本书中有人看到生,有人看到死;有人看到希望,有人看到绝望。
最近在求职过程中总是会被问到职业规划,似乎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看重对于人生的计划,对于职业的规划,甚至连明天的todo都要做一个list。人是怎么狂妄自大的认为自己可以安排人生的呢?不要说10年20年之后这世界是什么模样,我自己的生活又是何种状况,我甚至连明天的状态如何、心情好坏、天气怎样、甚至是生是死也无法断言。人生是无法被安排的,你所能做的只有随遇而安,在当下的状况当中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不是吗?
第6章其实我读的似懂非懂,但第6章才是拉里的精神内核所在。人的痛苦、恐惧、狂妄自大皆来自于无知。他有太多的问题想问,但又不知从何问起,亦知道没人能给他解答。这也是为什么拉里会如饥似渴般去书中汲取知识,可惜这世间书本浩如烟海,却没有一本能告诉他答案。
在没有看过惨烈的生死之前,人是不会想这些问题的,只会依照周围人认为正确的范本浑浑噩噩的走完这一生。这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都说神爱世人,为何神却创造了恶、灾难和地狱人生从何来兜兜转转过后,又去往何处?这些问题在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又有谁在乎呢。人死了以后,真的死得很彻底。人活一世不过百年,生死转瞬,而这生这死你本人大概率都安排不了。以前看过一句话,大概是人这一辈子只活三天:上学一天,工作一天,迟暮一天。人这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辛苦来这世上走一遭,难道只是为了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吗?当然也无何不可,毕竟普世的幸福才是人们眼里的人生答案。
有人说这本书可以缓解焦虑,这说法从何而来?文中的拉里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但是在那个注重身份阶层的时代,他是出身名门,就算在世上没有一个亲人,但周围认识的朋友却都是非富即贵且慷慨大方,随随便便就能给他介绍一份多少人艳羡不可及的工作,可以将他推举给众多名门望族认识进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和心爱的贵族小姐成婚,拥有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且少东家还是一起玩到大的发小忠犬朋友,他随时随地都可以过上令大多数人羡慕的体面生活(包括后面散尽家财以后),只不过他不想要而已。
就算在后期游历各国的过程中生活贫苦,但依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或生活所迫,而是他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喜欢用体力劳动来缓解脑力劳动的疲惫”(建议大家没有超常的体能不要尝试,本人试过,可以说是累到生不如死回家只想睡觉)。作者并没有明确说他有多富有,但是也或多或少表明过他“不差钱”“有一定积蓄”,且每年都有3000元的固定收入,起码在我的认知当中,哪怕是在现在的中国,这样的经济条件已经非常不错了。所以看到我们和拉里的差距了吗?他有选择,而我们没有。
纯粹理想主义或纯粹追逐功利的人都是可以活得很幸福的,最难过的是在中间碌碌无为的人,低下头捡不起地上的六便士,抬头也望不见天上的月亮。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