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杜甫已经已经挺久的,这本书是第一本让我真正感受到“诗味”的书。读上一本李白,许多诗文读起来还十分吃力,但杜甫的许多文字,真的让我感觉到咬文嚼字的乐趣。
这一系列的书我都十分推荐,目前读了三本,李白、杜甫和苏轼。这一系列的书最大特征,就是会把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给你交代的很清楚,但是又不会占笔墨过多,这一点我非常喜欢。而且每一本的文笔都是我喜欢的类型,平稳、中肯,客观、富含感情。脱离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要读懂诗是很难的,读完之后,不仅欣赏了诗人最为经典的作品,还了解他的小传,外加历史背景,是读诗、历史、人物传记的有机结合。
当然,这一系列还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赏析的内容很多。这点题目可以体现出来“选评”,而不是选注或者诗选。因此,毫无疑问这本书面对的是像我这样的完全没有诗歌阅读功底的作者。当然,读完之后,你就可以读作品更多、评论精简的作品,如《杜甫诗选注》(这一本我也正在阅读),对于普通读者,要阅读完杜甫一千四百多首作品,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而杜甫这一本的赏析我认为是比李白的一本要好的,用笔更为平淡、吊书袋的更少。
“乾坤一腐儒”,“天地一沙鸥”,晚年的杜甫对自己的自喻是如此清苦。杜甫作为现在举世闻名的大诗人,唐诗的两座高峰之一,很难想象,在当时、甚至于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声名不显。常常有人说,“家国不幸诗人幸”,但是认为,对于诗人,他们宁愿舍弃这份不幸,如李白,终其一生的理想追求而不得,如杜甫,愿景和理想都被现实无情击碎。我更愿意说,是“诗人不幸国家幸”,他们的艰难、困难、痛苦、奋斗的一生,为中国文明留了无可磨灭的宝贵财富,而这之中的个体,缺是如此的艰难。
杜甫的作品就是这么令人感触,当我读到“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怎能不为之感到共鸣。而他作品最为繁荣的最后一段日子——成都、夔州、湖北湖南漂泊,更多艰难的生活细节总是令人动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漂泊湖北时五天不得进食,被糖尿病所折磨,而在这无聊、清苦的生活中,他的思想却空前繁荣,研究诗律,打磨作品,每日作诗——大概也跟生活的无聊有关吧,诗歌已经成为他唯一的思想寄托,最为令人感触的是,在个人生活如此艰难的前提下,他却仍然心系国家、心系百姓。其中的感情怎能不令人为之泪流。
应当说,在离开学校后,阅读诗歌已经成为难题了,很难有人愿意在沉下心,阅读这些伟大的作品,尽管我读完之后,许多作品也很难背下来,但其中的感情、经历,也让我感到非常充实。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