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篇幅中,我能感受到这位台湾散文家的比较复古的表达,以及传递着一些有魅力、有审美、有情怀的事与物的理解与态度。也在其中观察到一种长辈的悲悯同情心与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对于散文来说会进入一个“圈套”,或者说是类似音乐的一种和弦编排,大差不差的悦耳好听,不过带来的听感就会过于平庸或者乏味了,在一些散文中会有同样的感受。张晓风的文字是那种舒适性较高的,老派的娓娓道来,且会有一些阅历知识点抖落乍现的类型,集子中有很多从诗歌引入的,回溯诸子经典的,再从典故中找寻消失的风土礼俗的,其中的“舞雩”那篇写的就极为出彩,“礼失而求诸野”也是这本机集子一个比较显见的思想了。
我想她一直心怀着东方农耕文明下华人骨子里的那份恪守的自然之道。虽然如今的世界变化巨大,她却不会改变古老的法则,她不相信“未来学”,她的反驳是逻辑缜密的且极具说服力的,他认为科学不是人文的范畴,何况是“风投经济学”。人文学说需要的是更多的经验中验证过,总结过的智慧,它是长久的,且符合天道的(上帝的)。
所以她怜悯鹿,感伤那些消失的动物。她鼓励人于他人要常存感激心与负疚感,这样才会善待别人。她可怜那些美好的生命,在人类的物欲中,最不值得的或许就是生命了,而有价值的是那皮囊是那载体。她以一种古典美学的非说教的且带有些许黑色幽默的笔法完成了很多类似主题的篇幅,我坚信她是一位人道的环保主义者。
她描述台湾土著的猎人,是“温和的猎人”,猎而不绝。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是自然之道的运用。但我想她也意识到了其中的矛盾,如何认识一种善意,一种行为,一种文明,存在虚伪性、利己的私欲,猎而不绝与猎而绝又有什么区别,在我的理解是没有任何区别,它们的存在对于它们自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而是对于我们的口食有了决定生存的意义,这是在不同维度下善意的无意义。所以猎人谈不上她给予善意的“温和”二字了。
我在蜥蜴的那篇,看到作者聊到存在与消失,聊到衰老与死亡,我觉得蜥蜴的消失术是一种讽刺,它讽刺我们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如果加上张晓风的“循环按钮”那就更加有趣了,人类是否能够进化成更好的人类,这条道路看似已经渐行渐远了很久了,所以循环岂不是加速毁灭,万物大会中除人类之外是绝不会同意上帝赋予“按钮”的提议的,驳回!
七眼消失,多么具有神奇色彩的丛林传说,或许这是人类好的归宿,也是梦里的景观。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