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苏轼,这个从小便展露出天资的少年,没想到却在六十六岁时在常州逝世,未曾再回到故乡眉山。
写苏东坡的书籍很多,林语堂写过,李一冰写过,许葆云写过。不读过哪个版本的苏东坡,周文翰的这本一定要找来读一读,写得真的是既中肯又全面。
提起苏东坡,其名苏轼,我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每个人的眼里,苏轼都有独特之处,他的诗、他的文、他的美食、他的怀才不遇、他的黯然神伤、他的地方业绩,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在向世人说明,他值得。
在周文翰的笔下,苏东坡早年是一位“明星”,却在后面渐渐成为了“孤星”。为何答案就在这51万字的文字里。
苏轼一共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朝代,可以说是三朝元老了。但是这样一个全是才华的人却在一进官场就受到了打压,成也是他的才华,败也是因为他的才华。他没有赶上好的时代,也可以说他错过了为官的好时机。
1057年,22岁的苏轼一鸣惊人,考中第四等,在当时是最好的成绩,本来可以直接在京城等着为官。当时还是仁宗时代,一切以“稳”治世,却不想同年母亲去世,他们父子三人不得不赶回眉山为母亲守丧,只在京城留下“惊鸿一瞥”。
1066年,已在官场有所建树的苏轼,又因为父亲苏洵的去世,不得不再次辞官回去为父亲守丧。两年时间,回来官场已经大变。都说一山不容二虎,王安石也容不得苏轼,宋英宗也是王安石的劝说下,不重用苏轼,甚至还打压他。
苏轼看到了自己的处境,新党和旧党是不能融合的,而英宗的改革是一定要进行的。看到一众好友纷纷或贬或调离,苏轼主动请调到杭州去上任,却没想,从此以后他越走越偏,再也不能回到京城的朝堂了。
去杭州,是苏轼为了逃避不喜欢的环境。而后面到密州、到黄州、到惠州、到儋州却不是他所愿,他的才华不允许他走到前面。为什么在黄州时会留下苏东坡的很多美食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等?因为那时他经济窘迫,不得不想方设法把别人不喜欢吃的猪肉吃出新的花样。
这本书以苏轼的各阶段为章节,记录了他的一生,也详细讲述了苏东坡的时代。读一本书,读一个人,应该从时代的大背景去解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