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研究历史其实是研究人,艺术史亦然。史类研究的问题普遍围绕人而展开,那么人便是其中的主体对象。肖像画的研究无疑属于此类。所谓肖像画,就是以人为绘画对象的作品,它可以是独立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呈现。把肖像画单独列为一个研究问题甚至是领域,主要还是因为它不仅是绘画于人类的功用的演变,还是传递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简而言之,研究肖像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希勒·韦斯特(Shearer West)的《肖像艺术》(Portraiture)主要关注西方艺术中的肖像画。在此有必要插一句题外话,“牛津艺术史(中文版)”这一系列的论著都值得一读。什么是肖像画、参与其中的有什么人、肖像画在不同时代呈现的方式,以及它对于时人而言是什么功能、有什么价值,等等,这些都是这本书所提及的内容。
延伸到具体的部分,著者选取了肖像画会展示给观众的,画中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性别与年龄以及艺术家与肖像画的关系(自画像、绘者与被绘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书末还附上肖像画及其对应的西方艺术史的时间线,让读者对被归为艺术史的肖像画的发展有更清晰的了解。
众所周知,在没有摄影或视像技术的过去,绘画是一项重要的记事方式。这种方式被具有一定话语权的阶层所利用,画家还没有“艺术家”这样的地位,他们在教宗、皇族或贵族看来,只是为他们绘制定制肖像画的画匠。画家们根据赞助人的要求绘制肖像画。要注意,这些肖像画并不只是画肖像那么简单。画者需要在一张尺寸受限的画布上,把赞助人(绘画对象)的一切信息充分且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是过去的西方肖像画的趣味所在,也是我们欣赏这些肖像画时值得关注的点,即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我们都不能错过——哪怕是画中角落摆放的静物,可能都是解开当时历史宝藏的密码。(题外话:卜正民正是从维米尔的油画作品中的细节,探寻17世纪西方外贸网络状况,详情可读他的论著《维米尔的帽子》)换言之,我们在欣赏这些肖像画时,其实也在了解同一时期的西方历史,也可以说,这些画考验着我们对西方历史知识的掌握。
在《肖像艺术》中,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且思考的,是历来的西方肖像画对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的定位及其转变。尤其后者。受画者的引导,我们往往关注画中符合审美标准与规范的女性形象——近乎完美的身材比例、让人喜爱的柔和白嫩的皮肤,温柔且包容的神态……却忽略了,她们是被特意构建的,她们可能充当着某些具有情色意味的角色,更有可能是被物化了。当我们看到众多象征符号鲜明的女性肖像,并将她们都放置在一起对比观看,或许我们会有更直观感受。而这些看似凸显女性形象的肖像画,似乎也在说明,那个时期的女性地位以及话语权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清晰和高、强。
摄影机的诞生改变了绘画的地位与功用,肖像画随之受到影响。如果说摄影替代了绘画的纪实,或许反而给了已经是艺术家的画家们更宽阔的创作空间和机会。在现代艺术领域里,肖像画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做历史画的辅助,艺术家们尽情展现他/她们用在肖像画上的表达方式——肖像画呈现于观众眼前的未必是具象的人物形象,可以是抽象的物品或几何图像,甚至是动态行为,只要能表达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一切,都可以被作为艺术语言而运用起来。
韦斯特在书末称,“21世纪初的肖像画已经成为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多表现可能性和功能的艺术流派”。诚然,肖像画跟随绘画的步伐,完成了从记录人物到表达诉求的演变,它没有因为影像或者数字媒体的诞生而衰败,它反而在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艺术家们表达与探索的方法之一),持续在艺术中留下自己的语言,只是,它在未来又会发展成什么样态,它是否还会保持着它的艺术价值与意义,仍靠当下艺术家们继续努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