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三部曲《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这本200多页的小书通俗易懂,全书的内容是对商场、家居、媒体、图像等与消费相关的文化景观所做的批评。与马尔库塞、鲍德里亚等学者的著作相比,这本书像是一篇博士论文,观点阐述不晦涩、点到为止,但也不乏精辟的词句。
通俗易懂的重要原因,是这本书描述了消费的历史,有源头有流变,进而语境清晰。作者的目的是通过回顾这些过程来揭开消费主义的迷雾:在商品化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有哪些变化,商品的力量来自哪里,人类通过商品实现了哪些社会变化。消费的历史分为起源(19世纪)、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未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个阶段,作者阐述了相应阶段的机制。
拜物化导致信任关系剧变,为了解决信任问题,品牌应运而生。品牌的首要功能是给消费者安全感;品牌的第二个功能是用联想的方式给人们产生影响,把与产品不相干的价值纳入产品。商品进入了消费者的幻想,在人们欣赏的眼光下变成了奇妙之物,消费者要想成为那样的人,只需要购买那样的商品就能拥有这些特质。
当时,社会分为三个阶级:贵族精英阶级、资产阶级、大众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通过消费,改变生活方式来接近贵族文化。他们并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商品的符号价值而消费。消费文化是歧视性的,资产阶级要通过炫耀和展示一些难以模仿、难以接近的独特符号,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同时,又要融入比自己更优越阶级的符号,这就是“同与不同”机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这被称为涓滴理论(利益均沾理论)。
丹迪主义、波西米亚艺术家、1960年代的反叛青年等“新精神”,都强调特立独行,但非但没有破坏商业秩序,反而通过宣扬富有个性的符号物,充当了消费主义的帮手。
第一个功能,杂志通过插图、专访和文章,让偏远地区的乡镇妇女也得以了解消费这一概念,轻易窥见曾经难以想象的昂贵的新事物、新生活。
第二个功能,杂志不是为了反映社会和日常生活,而是让人们对富裕的生活抱有梦想,构建了一个海市蜃楼,把资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