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高则诚的南戏《琵琶记》中,有《南浦嘱别》一折,借助昆腔传唱至今。蔡伯喈远行赶考,新婚妻子赵五娘为他送别时首先想到和倾诉的并非新欢燕尔的夫妇分离,而是蔡伯喈年老的爹娘膝下冷清“奴只虑公婆没主,一旦冷清清”,而蔡伯喈面对即将别离的年轻妻子,坦陈道自己并未有意功名,而是出于“孝”的初衷,依从父母之命而离开家庭,同时嘱托妻子“我年老爹娘,往伊家看承。毕竟,你休怨朝云暮雨,须替我冬温夏清”。夫妻之间的爱情在此时已不足道,而是通过对“孝”的具体实践——看护老人得到了道德层面的升华。
体现在作为后辈对年老长辈的听从和照护,而后者尤其重要,它要求了“父母在,不远游”和一旦为考取功名出于合法合道德的目的离开双亲时,也必须要由封建家庭中作为依附者存在的女性配偶承担照护和“养老送终”的责任。
在这样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今日中国老人所面对的晚年生存甚至死亡的话题,已经远远超出私人家庭的领域而达到公共事务的层面。社会学家葛玫在新书《谁住进了养老院:当代中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中所希望讨论的就是需要面对养老问题的高龄人群以及其所相关的亲属、机构和制度。
在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中逐渐失去经济生产力价值后,如何在当前的养老制度中找到一条安稳通达传统价值观中“善终”的道路,已经成为摆在每个准备好面对晚景的公民的问题,选择与处境同样复杂。首先体现在老年人口剧增所造成的养老形势变化,即被称为“银发海啸”(greytsunami)的现象。然而与此同时,照护问题却鲜少收到来自官方的干预。
过去作为主流的家庭养老受到同居率的降低而被迫降低,与此同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受到鼓励和越来越多的青睐,从养老院到家庭保姆,从公共医院到医疗护工,在巨大需求和不稳定供给的空隙间有许许多多难以弥合的社会和文化差距,在整体匮乏的大前提下,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以希冀从深刻、复杂的不平衡达到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尽管《谁住进了养老院》是一部论述清晰、结构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得益于作者丰富的阅历和广泛的田野调查,内容并非由冷冰冰的数字和理论所占据,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个体案例:有子女担心被指责不孝而拒绝送父母去养老院养老;有男方父母以安乐的生活状态讨好儿媳,不再以过去的“孝”作为儿媳的责任;有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无法承受照顾配偶的劳动而将其送到养老院,每周前去照看、送必需品和提供情绪价值;有护理员承担着莫名其妙的戒备和敌意,无法真正融入照看者的角色……每个案例都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这也是为何葛玫的调查研究显得如此宝贵和难得。
鉴于近年来宏观层面已经不容乐观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也许“银发海啸”会比我们所想象的情景更加汹涌、剧烈和迅速。桑榆暮景难免令人感慨,却是从个人到家庭、从集体到国家不得不直面的话题。在这样越发紧迫的环境下,空谈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实践发展的需求,看到每个活生生的人,看到他们的需求和悲欢,也许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2023.07.02)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