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齐全,不错的立意,成熟的语言,用心的设计,结果读者看到最后,发现是一篇正能量作文——徐则臣的《北上》和《耶路撒冷》就是这个味。这本更厉害,一脚踩中了两大主旋律:国粹艺术和催生,这是按照新世纪的茅奖公式写的么。
小说可以大概分成几个部分: 穆有衡的创业史, 穆有衡的遗嘱, 谢老师的写作思考, 王桑的昆曲事业以及和穆有衡的父子关系, 王桑和丁宁的怀孕大计, 河山的自我救赎。
1.穆有衡 这几个部分里,穆有衡的两个部分写的最好,把外界观察和内心的回忆穿插着写,当得起一个“本色”。作者既体现了他的高度,也写出了他的很多缺点和局限性,他并不至于料事如神,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骄傲的老人。他的经历和选择是直接印证标题的:金色河流。金色是黄金的颜色,金色河流是钱的流动和传承,也是他在赚钱之后它能不能做有意义的事答案很明显了。
穆有衡的奇妙遗嘱用意落在两个人身上:河山和王桑,他希望把钱给到河山,不管谁生孩子,都能让河山参与进来,同时也希望王桑和丁宁能够通过孩子和好,就算不能和好,至少让王桑稍微支棱起来。不必赘述。
2.谢老师 谢老师的写作思考:角度选的不错,元叙事嘛。不同的写作角度代表对穆有衡一生的价值判断。“黑暗原罪史”——这是几十年前对资本家的直接而粗暴的定义;“宏大复杂的时代之子”——这是从积极的态度定义,但仍旧落在时代上;“穆有衡和他的儿女们”——开始从宏观聚焦到个体,把企业家还原成人和人所处的环境(这是谢老师已经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了,开始涉及作家、作品与生活的关系);“虚构的非虚构”——变成了真正意义的“小说”。立意好不好很好,只是读起来贯穿全篇,稍微有点刻意。
3.王桑 王桑的昆曲事业以及父子关系:本来还可以,但作者最后没能自圆其说。
父子俩的矛盾到底是什么 ①儿子不想被父亲控制,走父亲既定的路线; ②儿子因为父亲的“帮助“反而步步阻碍,心生愤懑; ③父亲对文化事业不屑,而儿子痴迷昆曲; ④父亲希望儿子更功利一些,但儿子的清高让他不屑金钱; ⑤出于功利的目的,拆散儿子的女朋友,安排了另一位。
Ok那我们来看这几个矛盾是怎么解决的。 ①和③是穆有衡老了管不住只能放弃了; ②是穆有衡不再帮的情况下,王桑意外遇到了一位新的贵人帮他; ④是王桑办活动的时候意识到钱其实很重要; ⑤是王桑开始反思自己,更加喜欢丁宁了。
这些解决合理吗①和③其实也不算解决了,而结尾王桑明明知道父亲一直不屑文化事业,居然还要用演出的成功告慰父亲。意义是什么④合理吗,王桑上了十几年班,是第一天意识到办活动需要钱吗虽然可以用“自己主持活动所以体会更深刻“来圆上,但这种“顿悟“未免也太小儿科。⑤穆有衡也并不是真的为了王桑好,纯粹是自己出于利益考虑,但阴差阳错,王桑自己想明白了自己爱情的落脚点,所以父亲的伤害也就不叫伤害了。但穆有衡的动机依然有问题啊!纵览以上几条,这对父子的相互理解,背后是作者使劲拉扯缝合的痕迹。
昆曲是这本小说里的“主旋律题材“,相当于《北上》里的“运河“。ADHD患者穆沧什么都听不进去,就是爱听昆曲,我真的满头问号。就因为昆曲是古老的声音那放贝多芬莫扎特不好吗,放古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