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吃,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几样心头好。
有一年在黔西南街头吃一碗肉末粉,刚煮好的米粉冒着热气,老板紧接着用开水烫一把豌豆尖放在肉末旁,滋味很妙。乡愁大概被胃承担了一大部分。
在外的时候,念念不忘的总是老家的大京杏,沙瓢瓜,麻油油旋,粉羊杂,刀削面,疙瘩汤......
这册《世间滋味》是“漫说文化丛书.续编”之一,可以看作是“漫说文化丛书”初编中《闲情乐事》的收缩——不再衣食住行一个不落地列举,而是仅从饮食文化入手。《世间滋味》分为四辑,分别为“故乡食物”、“四方食事”、“古今食典”以及“名家食谭”。每一辑都我读得滋味悠长,别有幽怀。
汪曾祺笔下的高邮咸鸭蛋、炒米、茨菇、枸杞、马齿苋、荠菜......带着普通平民老百姓的节俭、幸福和对自然馈赠的一丝丝贪。
李娟的食物里更是带着浓浓的边疆风味,变质的牛奶做成的奶酪,往热茶里添一把,更有嚼头;隆重的烤包子像方向盘一样大;羊粪灰烤薄馕,仅仅揉了盐的包尔沙克里,会是什么滋味呢?
读崔岱远的《头脑》,我才知道太原人“赶头脑”的习俗原来源于明亡后隐居在太原的傅青主对故国的思念。
每个人对食物的喜爱其实糅合了太多东西,时代,地域,记忆,成长经历,人生境况,每一种既是味觉的桎梏,也是味觉的安全感。“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漫说文化丛书”主编陈平原先生说,纸上得来味更长。也许,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才能奔赴得到星辰大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