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脑子里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豆瓣隔三岔五发来的“由于违反社区规则,你发布的xxx已被删除”提醒。每次看到自己和友邻的内容被锁、被删,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明明没有任何针对性的不良内容,怎么就不能公开呢?这样的经历又会让我好奇:每一条提醒的背后是谁在操作?有多少社区管理员?他们的工作是怎样的?他们如何影响着豆瓣的内容过滤机制?他们能看到普通用户对审核员们的留言和“问候”吗?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幕后之人》。
作者Sarah T. Roberts是一位教授和研究员,她在书中通过对数字媒体内容审核员的深入研究和采访,以及她自己的经验,提供了对这个职业的深入解读。书里面有大量的直接采访记录,揭示了审核员们的真实工作。比如他们通常是短期合同工,在企业内受诸多限制,遭受着隐形的阶级鄙视。他们审核的内容对象,有很多是无意义且重复的垃圾,或是错误举报,但更多的是色情、暴力、血腥、杀戮、虐待等黑色内容。长时间的工作很容易磋磨人性、带来心理创伤。再比如他们很需要团队和身边人的支持,以冲淡工作的机械性和易懈怠性。他们有时也很重视工作的积极意义,根据负面内容而上报安全部门、救助在角落里挣扎的受苦者。这会让人备受鼓舞,也成为他们工作的重要动力。
阅读这些真实经历,这与我想象中的审核员工作差距很大。看起来,他们不过是一群地位较低、易被忽视、收入有限、前途有限、身心压力巨大的打工人。他们为讨口饭吃而成为“食罪者”,在不甚明确的人生定位中惘然度日。他们是互联网上看不见的滤网,一边做着过滤各种shit的dirty work,一边忍受普通用户的不解和指责。
看起来,内容审核是意义重大且考验人性的工作。审核必不可少吗?是政治正确的一环吗?是保证清朗网络环境的过滤器还是互相拉扯的言论战场?
答案也许很复杂,而无论审核员自己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其终究是为公司和品牌服务的。那些不被公开的审核规则、分级过滤的审核工具、模棱两可的审核态度,天然地带着立场——种族的、国家的、或是商业的。一切规则只是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维护品牌声誉及合作者们的利益。内容审核是一种民主表达的事业,却又服务于私人公关。这种矛盾的纠缠,模糊了不同用户的利益界限,也引发了更多的对立和争吵。也许这就是大部分人都讨厌审核员的原因之一吧。想想豆瓣这几年对用户内容的限制,也是为了维护品牌形象吗?是为了产品更好地生存吗?可我觉得,这与豆瓣的创立初衷已渐行渐远。它不如以前有趣,也不如以前开放。网络不可能是一个完全自由之地,那自由的尺度又该如何确定呢?豆瓣的审核员,对自己的工作又会作何评价?
不过审核员总是要存在的,因为我很赞同书里的一句话:如果你给互联网开一个口子,它就会被填满狗屎。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