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的作者法尔奇内利是罗马工艺美术学院的感知心理学教授。这本书很像讲课实录,图像与讲述结合紧密,能想象他在课堂上讲述的时候如何给PPT翻页。学生听完课会去实践,我则是在阅读中看见自己很多结果的成因,这是一种反向的学习。
作者强调,本书关注的是图像的功能而不是图像含义。用通俗的话讲,本书不是教导人们如何欣赏艺术,而是通过讲述艺术在如何被制作和观看,分析其背后隐藏的生理机制和社会心理。
因为摄影的缘故,我的视觉长期生活在“构图”之中,随时随地都在警觉周围被拍成照片的可能。它是创作的要求,但也形成了审美的惯性。阅读中的共鸣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用我拍摄的照片来对应书中所讲内容,强化理解作者意图,从中获得启发,挑战自我的边界。
于是我跟随书籍篇章的顺序编排,从我的摄影作品中选出一组「图像中的图像」去关联。用图像去解读《图像》,可以成为一个主题摄影集。
1. 正中央的力量——“透视是一台文化机器,是诠释事物的一种方法。其中传递的信息也包括,某些人比其他人更重要。”
2. 外围的吸引力——“想了解某张照片是否有价值,首先观察外围发生了什么。”
3. 矩形的胜利——“如果外框是椭圆形的,则视为家具装饰,不算艺术品。”
4. 黄金矩形与工业比例——“任何形状都有灵魂。”
5. 金色心理边框——“回想在博物馆见过喜欢的画,之后能否想起它的画框呢很难。康德说得对,装饰不是图像的本质。”“框是一个心理围栏,最大的画框,当属我们本身所处的文化背景。”
6. 深渊迷雾——“要素的相互作用,部分与整体的对话。”“埃文斯用了两个矩形,讲了三段时光:共同的过去,分开的未来,以及最深处永恒的时光。”
7. 印象派的手臂——“image是与想象相关的一切事物,既可以是图像,也可以是梦境;picture是具体的画作,有颜料、界限、有特定质感的表面。谈论睡莲,是在谈论image;谈论笔法,则是在谈论picture。”
8. 门与肖像画——“人们发表、分享、欣赏的那些照片,受欢迎的原因经常在于构图,而不是内容。”“图像不只是物体和事件,它也是快慢、轻重、深浅、对称或不平衡等结构特质。”
9、意外访客——“眼球轨迹反映了我们在面对图像时在一段时间内的思考方式。”“一项研究表明,大都会博物馆游客在每幅画上花费的时间不到三十秒,跟过海关看护照的时间差不多。”
10. 路、布、刀、枪——“亲爱的观众,请从这里开始。”“每当西方人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