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亚裔美国人在1990年至今的流行文化史。每十年为一个分段,详细描述了亚裔在这十年内的生活方式、时尚、运动、漫画、流行音乐等各个方面。内容非常全面且丰富,让人的认知得到更新,同时也能感受到隔阂。
“亚裔美国人”这个概念本质上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中性的人口学术语。Emma Gee和Yuji Ichioka是两位亚裔学生,在1968年的伯克利2005 Hearst Ave(距离我家1.5英里)首次创造了这个名称。当时,他们正处于美国民权运动的高潮期,并与黑豹党一起站起来,呼吁亚裔团结起来,形成自己族裔的身份概念。
此后,亚裔美国人拥有了共同的身份,并开始不断丰富这个简单的词汇。从东亚研究学科的建立,到第一份亚裔杂志、学术期刊、报纸和作家联盟的成立,再到各个领域的突破和扩展,如跳水、滑冰、篮球、说唱、时尚、脱口秀等等。看着前辈们的成长和前路,人们会感到激动、愤怒、叹息和欢喜。但同时,也因为这些丰富多样的经历,我意识到自己没有经历过,很多主题感觉与我疏远,我也意识到我们确实不同。
例如,我完全理解第二代以及之后的移民被问及“你从哪里来?你的英语很好啊!”这类话会感到冒犯、羞辱,甚至会触发创伤。但对我来说,这些话一点也不冒犯。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美国人,我理直气壮地说我来自中国,英语是我的外语。我自己把自己当作外人,当然外人应该受到尊重,但我并没有期待被当作内人对待。
认识到这一点让我感到解脱,同时也对亚裔美国人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过去几年里,我经常会将本土亚裔人的感受和想法直接套用到自己身上,忽略了其中的细微差别。昨天我刚刚看到Jeannel Tsai的一篇文章《THE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AND "BEING AMERICAN": Variation Among Chinese American Young Adults》,完全验证了我的感受。对于12岁后来到美国的亚裔移民,很多年来他们的身份认同都是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自己的母国。然而,随着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他们对母国的印象可能需要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逐渐调整认同自己是美国人,但整体上还是单一维度的。而第二代的身份认同是双重维度的,他们拥有双重身份的认同,可能更加灵活自由,但也需要经历一番挣扎。
在看到昨天最高法院推翻AA标准后,亚裔内部的分裂,我不禁思考,除了对亚裔的仇恨这样绝对错误的事情之外,还有什么事情能使亚裔团结起来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