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读完了《米拉的猜想》一书,现在写一些笔记整理一下。
《米拉的猜想》是一本社会学科普书,全书以米拉在生活中的见闻与思考为线索,通过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多种社会学相关的概念,如“现代化,建构,符号主义,阶级理论”等等。它确实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米拉的猜想》的简介中不难看出,这本书与《苏菲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以一个生活中的现实场景来科普艰深的理论知识,激发读者的兴趣。作者也承认,受《苏菲的世界》的启发,选择了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科普社会学知识。然而,在我的阅读体验中,这两本书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是故事性方面,《苏菲的世界》中苏菲所经历的故事充满了波澜起伏。定期投放的书信、神秘的导师、小径通幽的秘密花园,这些悬疑元素被作者巧妙地运用。在阅读时,我忍不住对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感到好奇,并期待着故事的紧接着发展。相比之下,米拉的故事显得较为工具化。几个不同配角的故事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也缺乏适当的铺垫和转折,这是一个遗憾。
然而,对于一本科普读物来说,故事性并不是重点,而是社会学知识的广度与讲解。从这个角度来看,《米拉的猜想》已经达到了十分完整的程度。另外,由于两位作者在故事性运用方面的不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具体与多元化。米拉接触的生活更具体且丰富,与苏菲有很大不同。苏菲所面临的生活非常标签化,这是作者为了帮助解释现代哲学思想视角变化而准备的伏笔。而米拉不同,她面对的生活更具体且多样化。她在社会关系中几乎找不到一个与自己思考角度一致的人。从她的室友到她的姨妈们,甚至不同的老师,都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作者并没有强调哪种观念更丰富,相反,作者让不同人的思想碰撞,却不能给出谁能说服谁的结果。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米拉在照顾病中的安娜时,试图用社会学知识去分析安娜的生活和遭遇。但她突然意识到,“我在不断解构她,但我很难真正理解她的遭遇,她也很难相信别人可以理解她的思维,这种关系未尝不是一种冷血。”接着,一种难以描述的沮丧感笼罩了她。但她不能停下来,否则就无话可说了。我认为,这个情景很好地展现了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所在,不是要评价哪种社会关系更好,而是试图描述从一种生活状态和社会关系转变到另一种状态时所遇到的冲突、矛盾及其背后的机制。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不同学科的定位和学习方法的不同。开始阅读《米拉的猜想》时,我习惯于用抽象、上升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社会学的概念,但发现这种方法并不是很有效。这种思维习惯在我学习理科和哲学时成功运用,例如将高斯定理和斯托克定理总结为“通过将边界上的积分转化为内部的积分”。或者将柏拉图的理型概念和经验主义认识论总结为“对知识的来源”的不同。但在阅读《米拉的猜想》时,我发现应该转变思维的方向,尝试用一种“覆盖”的方式学习。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现代化”一词,在社会学中,它被解释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现代化有一些不同。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概念,即欧洲中心论,但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展开。
我认为,这种不同可能源于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即我们所有人都与社会密切相关,并且都有自己思考社会关系的倾向,并建立起自己朴素的社会学观念,例如“男女有别”、“一个人的出身和其精神思想紧密相关”等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然而,社会学的研究试图用一种更具体而深刻的方式来分析背后的关系和逻辑,因此,在阅读前,我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逻辑框架。在阅读时,我需要用一种“覆盖”的方法来帮助学习。
以上是我在阅读《米拉的猜想》时的一些感受和不同之处,写下这些笔记作为一点纪念。之后,我或许会结合其中的一些思想和我自己的联想,再作进一步思考。在此,我提出几个简单的想法,只是作为抛砖引玉:“女性面临的问题与男性面临的问题有何异同?”、“哲学、文学和社会科学如何与物理学、数学的发展相互影响?以相对论的提出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为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