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精彩的短篇科幻小说集。虽然其中大部分的短篇都在读客的《意识上传中》读过了,但完全不影响重读的体验。
初见最喜欢的一篇是《闪光》,但在我看来最值得回味、也是探讨最深入的其实是《亲密》这一篇。从这个短篇中我们明显能感受到控制论对格雷格·伊根的影响。不过在《亲密》之前,让我们先聊聊本书中另一部与《亲密》共享同一世界观的作品——《学习成为我》。
在《学习成为我》中,每个人的头颅中都存在着一种名为宝石的机械装置。它与大脑共享感官输入,在指导器的作用下保证对大脑的完美模仿。宝石被定义为确保自我意识安全性的冗余备份,也是一种在大脑开始衰退后取代大脑的“永生”手段。这代表着人类对自身主体性假设的变动及其界线的推移。此外,也意味着人的本质不再被定义为一种物理性的、能够自我调控的有机体,而是被理解成一种脱离了载体的信息模式。人类主体的边界完成了在信息领域的重构。
而《学习成为我》中的这种控制论趋势,在《亲密》所描绘的社会中达到了顶峰。此时,控制论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已经开始认为自我意识只存在于宝石,而大脑只是意识活动过程中的引导装置。同时,人们开始更频繁地更换身体,在合成药物的控制下生成各类激素,进行自我意识层面的改动。甚至法定的身份认定都从DNA变为了宝石的序列号检测。在社会思潮变动的表象背后,其实是去物质化的过程。此时,身份的一致性不再存在于物理延续,而在于其表现出来的信息模式。人被视作一种特殊的信息机器,个体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已经消失,而这正是罗伯特·维纳在《控制论》中严重反对的机器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当然,在本篇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一些早期控制论理论的缺点,比如对模型的过度简化与对反身性的忽略等等。但这并不影响其经历了意识融合之后的男女主最终选择了分手。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必然的结局。拉康将欲望定义为请求减去需要的剩余。正是因为语言无法完美表达我们的请求,才会产生欲望。但在意识融合之后,由这一过程所产生的过度亲密感不仅剥夺了欲望的产生空间,也导致了他者的消失。就像格雷格·伊根在本篇的最后写道:“我们在一起,却与独处毫无差别。因此,我们只好分开。谁都不想孤独终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