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野心很大,写得很好。看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地把视角局限在女儿或母亲的立场或情节发展上。因为这些价值观的探讨和社会现象的刻画都是为了探究一个问题,即女儿这一代的“思想独立”与母亲这一代的“故步自封”如此深刻的矛盾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很容易理解女儿想要的生活、她为之努力的意义以及她与同性伴侣之间的紧密关系。理解和认可这些并不难,甚至我们作为正在阅读的女儿会追寻着同样的未来。然而,母亲代表的是什么呢?我们会“谴责”她的狭隘、嘲讽她被时代抛弃的思想。那些看起来没有丝毫道理的挣扎和不堪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母亲?母亲焦虑、担忧、不通人情、无法沟通以及恐惧的根源究竟是她的“认知局限”还是这个世界无法让她安心?暂且撇开同性的话题,就最基本的老年人生活环境而言,在年轻一代都明白早已不是“养儿防老”的时代里,为什么这根刺还是屡屡戳中那些选择不婚不育的子女与渴望子女过上“正常人”生活的父母的心?他们担心的是什么?他们看不到“终将衰老的生命与幸福安心的关联”!如果这里的儿女变成“女儿”,且陪伴她们的是同性伴侣而不是拥有社会“天然优势”的男性,那么无疑母亲的担忧会更加上升,甚至成为恐惧。因此,她们可以为其他人的女儿独立自主拍手鼓掌,却无法接受自己女儿的选择。因为,她无法忽视社会巨大的“不善”与“切身的痛”。所以,如果你有着“开明”的父母,这对整个家庭来说是幸福的。你们不会内耗,你独立自主的风帆,记得他们给了你港湾。如果你的父母不够“开明”,记得不要把战争的矛头对准他们,因为错的不是你,但也绝不是他们。需要做的是努力让他们安心,让他们看到你和你选择的生活能够抵御“系统性风险”,抚平社会带给他们的恐惧。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后记,多读几遍也不为过。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