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们可能会遇到如下情况:明明在教学过程中情绪饱满、热情度高,教学设计丰富有趣,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读书没劲,语言低沉、平淡,反应缓慢,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不高,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于是,一个问题浮出了水面——为什么老师们的热情换来的,却是学生的冷漠。
这主要有三点原因:
01不懂学生
卢梭说:“从认识你的学生开始,因为你对他们一无所知。”有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认识停留在学校里、课本中、概念化的知识上,什么“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都是条款化的固态描述。
现实中,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发展参差不齐,心理变化多端。因此,认识儿童成了教学发展的“攻关项目”。
02执教“走过场”
设计是一回事,执教是另一回事。教师不仅要花力气在教学设计上,还要提高具体执行和操作的能力。同样一个教学设计,放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手中,课堂就能风生水起;交给教学经验不足、刚出“新手村”的年轻教师们来操作,课堂就有可能平淡无味。
倘若年轻教师们对教材不熟悉,还高度紧张,再加上讲课如同背书,那执教就是“走过场”,学生自然难以参与其中。
03平时不练功
学生在课堂上的“三不清”——读不清楚,说不清楚,想不清楚,并非“这一次”的问题。“这一次”只是暴露出了“这一段”的问题。
也就是说,日常缺乏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才导致学生需要真正要发挥能力、解决问题时遇到瓶颈与障碍。
找到问题原因的所在,我们就有了解决办法:
01最简单的方案:加强日常训练
听、说、读、写,天天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习,不仅是提升能力,更是为了养成习惯。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点不言而喻。叶圣陶说:“学习就是养习惯。”
02最有力的保障:教到位
“到位”就是要教到一定的程度,要教出效果。首先是示范要到位。教师们的示范非常重要,特别是语文学习——读、写、表达都要示范。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最大秘密就是朗读,朗读教学的最佳方式就是范读。”其次是榜样要树立。要让学生看到好的样子,要让学生感到“身边的伙伴成好汉”。最后是要点要教透。学习中有难点、重点、关键点,都要反复多次,教导透彻。不能一厢情愿地以为学生“一教就会,一说就懂”。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要多讲几遍他们才略懂一点。特别是难点、重点,原本就需要反复“打磨”,多次重复,才有可能掌握牢固。
03最常规的动作:及时“辐射”
教学要面向全体,要给所有学生机会,就要注重做好“辐射”工作。怎么做呢?讲一讲,让全体练一练;练一练,让大家评一评;评一评,让同伴改一改。改动了,对比了,提升就形成了。当学生发现自己现在做的和原先做的不一样时,就有了“学习进步”的体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