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充盈而丰满。我一生喜爱读书,读书是我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软弱时我读书,寻找让自己灵魂强大起来的勇气;苦闷时我读书,与作者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遇到困难时我读书,从书中寻找让自己坚强前行的动力;寂寞时我读书,让文字与思想来排解灵魂的空虚……
最近看了鲁迅先生的这本《鲁迅读书随笔》,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读书,不仅只是喜欢,还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是如醍醐灌顶啊!
这本书总共分为三辑:辑一是《读书杂谈》,辑二是《小说史谈》,辑三是《文史漫谈》。鲁迅从小就酷爱读书,也非常讲究方法。他的习惯是:
1. 多翻法:不管是什么书,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翻一遍目录,或者读几页内容,认为这样可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又有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好处。
2. 跳读法: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跳读法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重心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3. 设问法: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后,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再细读全书,达到融会贯通。
4. “五到法”:心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口到,开口读书,读出声来;眼到,仔细浏览,目光专注;手到,边读边做笔记;脑到,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
5. 立体法:倘要看文艺作品,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著作自己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史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既可以大略了解了。这样,既有一般的泛读,又有重点的“深掘”;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有利于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的组成。
鲁迅反对漫无目标、千篇一律、死啃书本的做法,在《读书杂谈》中,他提倡和力行“三性”原则:“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读书要有的放矢,要因人而异,要博采众长。鲁迅认为,读书学习要深得“三昧”,即读书学习的诀窍与要义就在于“平知、获趣、至雅”。读书要学到平时应用的知识,要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乐趣,要使自己的品性达到健康和高雅。
鲁迅经常讲学习要有“三不怕”精神:“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鲁迅读书极力精深,主张博采众家,不限制自己的阅读范围。他形象地比喻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这样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要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鲁迅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在《读书杂谈》里将读书分为两类:一是职业的读书,也就是功利化的阅读;一是嗜好的读书,也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广读博览是鲁迅先生的一个重要读书观,他不仅广泛阅读中国传统古代典籍,还阅读大量西方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书籍,热衷阅读且广读博览,为鲁迅先生救国醒民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当我们广泛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取其精华,辩证阅读。
1927年7月16日,鲁迅应邀到知用中学演讲,题为《读书杂谈》,强调“必须和社会接触”,“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