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迷宫》一文中,卡尔维诺呈现了工业革命后文学和艺术所遭受的创伤,并探索了艺术家和作家对此的反应。在面对人的异化和物化时,接受或拒绝都不是最佳选择。完全拒绝需要在现实之外创造美学空间,而接受则意味着同化消逝。在卡尔维诺的时代以及此后数十年中,大部分文学作品都陷入了迷宫和困境之中,通过“切面”来反映社会,但却陷入了恶性循环。通过一个个不同的“切面”,作者们确实能够更准确地定位时代,就像万花筒一样。然而,在这些切面背后,却掩盖着一层自然主义的铁锈。当大部分切面都被表达完后,后来者若要写相似的切面,就必须挖掘更深,陷入了深渊和命运论的枷锁,也就是迷宫。或者,一个作者使用了某种结构或书写方式,后继者就必须以更独特的方式来呈现,这往往指向了虚无和逃避。路易斯写过一篇名为《自行车对话录》的文章,将文学作品分为了四类:无魅、附魅、怯魅和复魅,这与卡尔维诺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路易斯建议读者遗弃无魅的作品,辨别附魅的庸俗,打破怯魅的作品。无魅的文学作者只是描述,对人的现状不关心,也不担忧未来。附魅几乎等同于卡尔维诺说的接受并附属于一个并不完美的时代,而怯魅则是逃避者。至于如何破局,卡尔维诺给出的答案是风格,风格就像迷宫的道路和钥匙,不同的风格就像在迷宫中探索不同的路径,它代表着坚信能够找到出路、破开迷宫的坚韧和勇气。卡尔维诺说,破开一个迷宫后又会进入新的迷宫,但他想要表达的是,文学应该挑战迷宫而不是屈服于迷宫。路易斯则建议读者保持警惕,以多样性的角度去理解那些被定义和限制住的事物,比如战争虽然残酷,但仍然会激发出为了终止不义战争而产生的英雄主义。这两位作家都给出了一个开放的答案,毕竟,文学是一个延续的动词,而不是死在某个时代的名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