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元年(960)正月,宋代周而立。在后世看来,这是一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开创“太平盛世”的历史节点,但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群心未尽归附,诸侯坐看兴亡”,是更真实的历史图景。对当时的统治集团来说,“走出五代”、避免成为第六代短命王朝,是最迫切的历史任务,也是宋初政治体制调整的核心关切。
本书从“方镇为国”的视角探讨了五代王朝建国道路的异同,梳理了“藩镇州郡化”诸项措施的渊源流变,勾勒出“藩镇时代”的地方政治人群活动,重绘了十世纪藩镇的多重面向,藉此呈现宋初“走出五代”的历史过程,并就十世纪地方行政的调整对宋代乃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意义做了回答。
第一章从方镇为国的角度讨论五代北宋王朝的建国道路。五代十国诸政权多由唐末藩镇发展而来,后梁、后唐是方镇为国的典型案例。方镇为国过程中,朱温、李存勋如何在唐朝藩镇体制下,控制辖下藩镇,并从中发展出集权体制,建立新朝,是本章的核心关注。
第二章以朝廷、藩镇、州三者的关系为核心,讨论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唐后期地方行政是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州郡化表现在行政层级上,主要指削除藩镇一级。从这个角度来说,支郡专达、裂地分镇、直属州是藩镇州郡化的重要措施。藩镇瓦解后,原来的节度使、刺史等阶衔继续存在,形成宋代的正任、遥郡序列。本章重点讨论遥郡序列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从分权的角度探讨州郡权力结构的调整,这是藩镇州郡化的核心内容。随着藩镇州郡化,州郡权力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这一转变过程,本章从知州制取代刺史制、宋代幕职州县官体系之形成、宋初“制其钱谷”的背景及措施、兵马都监演进与地方武力整合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四章希望以节帅和地方士人为核心,讨论藩镇时代的地方政治人群活动,动态观察方镇为国和藩镇州郡化对地方政治人群的影响。节帅选择张全义洛阳经营为个案。地方士人活动则以柳开家族为线索进行观察。
由唐到宋,随着藩镇问题的解决和藩镇州郡化的完成,地方行政体制经历了集权到分权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是唐宋之变,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转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