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的第三套Priest的书,《默读》、《镇魂》之后的又一套书。我刚刚捋了一下大P的作品年表,按时间顺序来看,这几套书的首发时间是2012年《镇魂》,2013年《大哥》,2016年《默读》,而就我的观感而言,这几套书的排序跟我想的可能差不多,我的喜欢程度应属《默读》最高。
这也许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读大P的作品会有一种高开低走的感觉,因为我读的第一套书,反而是成书最晚的《默读》,终究,一个作者的书写是日趋于成熟与逐渐进步的,所以读了她后期的作品回过头来读她前期的作品,就会有这种高开低走的感觉。
《大哥》分为两册,上册与下册。总体感觉,第一册其实挺好的,在我看来,这三套书中,这一册书是最接近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书——但是第二册书,可能我真的不是大P的目标读者群,所以我真心感觉非常地拉垮。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存在即是合理,不管别人是否理解。我一直还有另一个观点,对于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不要随便去做出褒贬的评论。
这两个观点基本上能代表我的最基本的立场——大P的书,大P这样书写,便是合理的,因为存在即是合理。不管我是否能够理解,但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书,读者群的存在,书的存在,一切都是合理的。我是否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即是合理。
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观点,引申到第二个基本观点,其实我便不该去对这套书再多做任何恰当或者不恰当的评价了。但是我所说明的是,我的这整篇文章里所要表达的,无关于褒贬,我只是真心觉得有点可惜了。
读《默读》的时候,我觉得作者的笔法至少是隐忍且自我克制的,其实,这是好的。一名作者,在其最初的阶段,追求的是一种畅快淋漓的表达,这种作者如果能一直保持其最初的纯粹,多数最后会变成诗人;但是过了那个阶段之后,大部分的作者可能就失去了其最激情的岁月,回归于平淡的,但是只要熬过了这个阶段,一部分优秀的作者会渐渐进入一种相对克制的阶段。
我总觉得,能够进入到这个层阶的作者,相对而言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但是这个层阶的作者,会克制住自己表达的欲望,许多之前追求的所谓畅快,只要不是对作品有更好的输出,一律会被砍掉去除,这时候的文字读起来,就具有更纯粹的文学性了。
早年的时候,我的确追求那种最酣畅淋漓的表达;但是过了那个阶段,文字其实只是载体,因为我们都可以轻松驾驭的时候,我们更在意的,其实是这个载体所以承载的更核心的那些东西,那些我们真正想输出给这个世界的有意义的东西。
在我《默读》那套书里,隐隐约约地读到了这种隐忍与克制。所以我为什么一口气把大P的书都买了,就是因为我觉得,能写出那样的文字的作者,怎么写其实都不会太差。但是其实我忽略了一点,就是作品成品的时间,相对我买的整个作品集,《默读》似乎算是相对晚期的作品,所以我顺着时间线往后去读,而不该反着时间线去读,可能整个观感都会不一样。
回到这套书上来,这套书的第一册,很多文字上的细节处,都隐隐有文学的味道的。但是正如我之前说的,这套书的问题是,我看不到作者应该有的那种隐忍与克制。第二册书,作者基本上又回到了最初那种酣畅淋漓的抒发与表达。
也好,好不好。我不说褒贬,但是单就从作品论,确实还是挺可惜的。但是不管怎么说,终归要给作者一定的时间空间去成长,早期的作品,追求这种畅快,并没有什么不对。
第一册书通读下来的时候,其实我感觉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