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对苹果联合创始人乔布斯的影响巨大。在全球商业领域中,许多企业曾叱咤风云,但面对市场变化及新技术的挑战,最终惨遭淘汰。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它们精于管理,信奉客户至上这类传统商业观念。也就是几乎当前所有企业都面临的「创新者的窘境」。
在本书中,管理大师克里斯坦森指出,一些看似很完美的商业动作,对主流客户所需、盈利能力最强的产品进行精准投资和技术研发,最终却很可能毁掉一家优秀的企业。他分析了计算机、汽车、钢铁等多个行业的创新模式,发现正是那些暂时遭到主流客户拒绝的、关键的、突破性的技术,逐渐演变成了主导市场的「破坏性创新」。
企业如果过于注重客户当下的需求,就会导致创新能力下降,从而无法开拓新市场,常常在不经意间与宝贵机遇失之交臂。而更加灵活、更具创业精神的企业则能立足创新,把握产业增长的下一波浪潮。克里斯坦森根据大量企业的成败经验,提出将破坏性创新进行资本化运作的一系列规则,何时不应盲从客户,何时应投资性能较低、利润空间较小的产品,何时需要舍弃看似规模更大、利润更高的市场,转而发展细分市场。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预知即将到来的变化,在险象环生的商业竞争中实现基业长青。
在面临破坏性技术变革时,大型成功企业的管理者应如何应对市场规模与企业增长率这些现实问题:
1.试图改变新兴市场的增长率,使这个市场变得规模足够大,发展足够迅猛,能对大型企业的利润和收入增长轨道产生足够的影响;
2.等到市场已经出现,并且市场定位变得更加清晰,然后在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进入;
3.将对破坏性技术进行商业化推广的职责交给规模足够小的机构,而且这些机构的表现从一开始就会受到破坏性业务的收入、利润和少量订单的重大影响。一种被称为"购买等级"的产品演变模式。这一模式将产品演变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功能性、可靠性、便捷性和价格。
作者给出了具有价值的七项洞见:
1.市场要求的或者能够消化的发展速度,可能会与技术能够达到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
2.创新管理反映了资源分配流程。能够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员的创新计划可能会取得成功。
3.正如每个创新问题都有资源分配方面的原因一样,市场与技术的匹配是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4.大多数机构所具备的能力要比大多数管理者预想的还要细化,还要依赖于具体的环境。
5.在许多情况下,当面对破坏性技术时,进行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投资并没有可供借鉴的参考信息。
6.采取一成不变的技术战略(或者永远争当领先者,或者一直甘做追随者)是不明智的。
7.市场准入和市场流动经常会遭遇非常强大的壁垒,而且这种壁垒与经济学家之前定义和关注的壁垒类型存在很大不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