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隼》,J.A.贝克。这本书让人难以抗拒。我读这本书的经历很有趣。我知道这本书很有名,但很长时间都以为这是小说。我曾猜想,作者大概通过游隼来象征人在天空中翱翔的状态,以此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但读到三十页的时候,看到作者列出了被游隼猎杀的动物的数据,才意识到,这不是小说,是自然文学,当然也可以当做散文来看。
作者的文笔实在太好了,叙述沉静,画面优美。树林、天空、河堤在书中构成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细节。书中不只有对某一个事物的细节描写,也有对动物习性的详细介绍,以及游隼捕猎过程的详细描写,其鲜活宛如摄像机拍摄的。
比如,他写大自然的沉寂,写夜莺在星辰与落日余晖中欢快地飞过、滑行、展翅舞蹈、弹跳,之后又轻盈地安静地飞过。读的时候一直在想,贝克写这本书是想表达什么是为游隼逐年减少而伤感,还是在揭露大自然里鸟类之间相互捕杀的残酷。后来我意识到,他什么也不想表达,只想写游隼。
据译者介绍,作者自幼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困扰,后来发展为直性脊柱炎。完成这本书之后,他的症状逐渐恶化,严重影响了他的写作和行动能力。之后又因服用缓解关节疼痛的药患上癌症。
他写作的时候,一方面忍受着巨大的病痛,另一方面,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被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所以,在书中,他一直都在用一种平静的、仿佛穿越几个世纪的永恒眼光去描写,仿佛自己是一块历经千年历史的石头,或老树。
很多篇章写得令人触动。作者并不在意自然界中的猎杀,但对人类对动物的猎杀感到厌恶和内疚。他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在一个山坡上,寒鸦聚集,他听到一阵欢快的爆破声,一只死去的杓鹬平躺在海堤上,尸身完好,胸口向上,只是脖子被拧断了,锯齿状的肋骨尖端露在皮外。他拿起它柔软潮湿的身躯,长长的翅膀垂落下来,好似两把扇子。乌鸦还没有啄去它那双迷人的、泛着水光的眼珠。作者将它放回原位。他知道自己离开后,那只杀死它的游隼还会回来进食,它的死不会是白费的。
与之对比,在另一片沼泽地上,一只天鹅被一支枪击中胸膛,一直被扔在那,任其腐烂,满身油污,尸体沉重,已经发臭了。作者说,想到这种处理死亡的方式,我这美好的一天也蒙上了阴影。
作者还写道:“我一直渴望成为外在世界的一部分,到最外面去,站到所有事物的边缘,让我这人类的污秽在虚空与寂静中被洗去,像一只狐狸在超尘灵性的冰冷的水中洗去自己的臭味……”他对成为外在世界的一部分的渴望,曾让我误以为他是想超出日常生活,超脱到更高的层面。但实际上,他并不是讲这个,而是讲人应该和大自然、和整个外部世界更深的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脱离人类中心视角,进入更伟大的自然。
大概也是因为病痛,他才能如此清醒。仔细想想,不免心情复杂起来。贝克一心想站到世界最外面,渴望成为鹰,但他整个余生,却躺在病榻上仰望天空。译者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游隼和作者的确有着悲剧性的关联,这个关联就是死亡。所以,译者说这本书是作者写给自己的挽歌,也是写给游隼的挽歌。作者在极其沉寂的叙述里,极尽笔墨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辽阔空旷。然而,正如译者说的,他的内心却常常陷入一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的空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