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整理的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各个流派发展的书,从百家争鸣到清朝末期。从目录上看,这本书的框架非常清晰,冯友兰先生简单区分了中国哲学精神与西方哲学的不同,并介绍了对应的历史背景下各学派的兴起。他对“六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划分为了23个章节。
据说“六家”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首先提出的,它们分别是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德家。在23个章节中,儒家占了10个章节,道家占了6个章节,墨家占了2个章节,名家、阴阳家和法家分别占了1个章节。除了这些,冯友兰先生还介绍了佛学的传入。从篇幅上可以感受到儒家和道家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儒家学派提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广泛推崇的董仲舒,还有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敦颐、二程一朱、王阳明等。道家学派提到了杨朱、老子、庄子,以及新道家理性代表向秀、郭象和情感代表竹林七贤等。
这本书搭建了一个中国哲学的大框架(六家),以时间为单位划分出小框架(23个)。内容已经非常凝练,经过了筛选和删减。但是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人物,冯友兰没有解释。从阅读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因为填充框架的是各家的论著,所以著作的作者是不可或缺的。冯友兰还进行了交叉验证,比如杨朱对庄子和老子思想的影响,佛学的传入对新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了解了这个框架后,能明白冯友兰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思想才是超道德价值的体现。所谓超道德,就是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越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书中有一句话总结得很妙,“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成为圣人是一个明确的目标,所需要的精神是从了解到体验再到达到的过程。所谓修心,就是人格的塑造。我突然想到,现在网络和社交媒体已经发展到了当下,信息茧房成为了每个人精神世界的一张网,它统一了人的行为和喜好,限制了个人人格的发展。在每一个看似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中,实际上都隐藏着营销的影响和引导。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意识,意识到从虚拟网络世界中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这些信息如何进入大脑,并在大脑中形成声音,进而影响自己。让这种意识与内心贯通,就能唤醒理性认识,倾听内心真正的声音,塑造独立人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