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示有两点。第一是自问自答。第二是建立标准。
说起来很羞愧,我虽然在中文专业待了七年,但却始终觉得自己的文章写的很糟糕。但“感觉糟糕”还不是最糟糕的,更大的问题在于写不出来。
这本书所讲的东西虽然非常基础,但却解决了我“写不出来”的问题,帮助我打破了束缚自己的“诅咒”。
我的第一个诅咒是“拥有标准答案的老师”。过去,当我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我”怎么看,而是“老师更喜欢怎样的答案”。我几乎是无意识地去寻求“老师”的认可,有时候求到了,但是属于我的答案却找不到了。
而自问自答的好处在于,问题是自己提出的,答案是自己给出的,能评判回答好坏的只有自己,所以是自问自答,让我成为了自己的阅卷老师。
第二个诅咒是“被他人的思路包围”。我总是轻易地被书上或论文里的观点说服,以至于有时候我不觉得自己在原创,而只是在别人的观点里兜圈子。
“为什么我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自己没有天赋吗?
我很想承认这个事实,但又没有办法就此说服自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坚信奇怪观点的无知者,如果我连观点都没有,那我是什么用棉花填充起来的空壳吗,还是由每个人的血肉组成的没有自我的奇怪东西。
当然我并不是因为这本书顿悟了这个道理,而是在经过了一系列探索后,在这本书中最终明晰了这个答案——解开咒语的关键并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对自我的觉知。
要形成观点,必须要有自己的标准,而所谓标准,本质上来说就是“我”,如果曲解一下的话——当然我并不觉得这是曲解——那就是主观。可是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谦逊的学习者,我努力地理解他人的观点,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当然要始终秉持着客观中立的态度。
其实客观中立没有问题,但是你不能让一个还没有主观概念的人去做到中立,因为面对人类智慧与知识的海洋,唯有“我”才是航行的船,没有船,结局只能是被这片海吞没,成为某个学派的附庸者,有了船,才有行稳致远,劈风斩棘。
关于如何建立标准,作者已经给出了具体方法。但是我认为建立标准和其他技巧不同,因为它是永不间断的探索自我之旅,所以比起那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我认为四种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它们是:勇敢、诚实、耐心、包容。
所以最后,我想写一段祝福,给自己,也给可能看到这篇评论的人。
愿你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在这个宇宙里,最在乎你的,永远是你自己。
愿你诚实地表达自己,尽管他人不知真假,但是这对你来说,很重要。
愿你耐心地探索自己,永远永远不要放弃认识自己的尝试,尽管这可能很艰难。
愿你包容地对待一切,尽管你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标准,但请保持谦逊开放的心态,做一个倾听者,唯有如此你才能继续前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