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畅销书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以为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是方法论,即实践要与理论一致,或者“行”要真切地落实“知”。然而,只要认真阅读了《传习录》,或者透过《有无之境》去剥开云雾,就会知道阳明心学所谓的“知行合一”其实是本体论,或者更确切地讲是“知行同体”。
阳明有段话叫做“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意之本体便是知”;还有段更有美学价值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前面一段话的后两句尤其重要,和后面那段话共同构成了阳明对物的看法:只有当主体意识投射到客体的时候,客体而我们对“物”的看法实际上是源于心中所“知”。由此,“知”与“物”是同体的。
回到“知行合一”的概念,阳明在对“物”的认知基础上,一方面缩小了“知”的定义,使其不扩大至知识,而是自我认知;另一方面扩大了“行”的范围,既包括实践,更包括心里所想的“念头”,阳明为此曾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是“行”。
阳明认为,每个人“行”的时候其实已经反映了他的“知”,知行是同体的。知行是同体的,阳明认为人们所行之所以偏离,恰是因为“知”被私欲蒙蔽。因此,人们的修行,一是要从“行”的角度去“格物”,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同时为了增强敏锐度做到在事上磨;二是要从“知”的角度,去存养,去澄心摄气。通过不断打磨,最终让自我回归,真正做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