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如今的商业中心,那自然是离不开王府井、三里屯和西单等地。在那些形形色色的英文奢侈品店之间,还是一不小心就能碰见百年老字号。
这些老字号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从最初的家族模式转变成现代大型企业,甚至有些还跨出了国门。这些老字号不仅仅是普通的商业招牌,是一块块金晃晃的百年字号,它们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历史的底蕴。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
既然说到老字号,又是带着浓烈北京风味的,自然是食客的珍馐——烤鸭了。
烤鸭制作主要分两种方法,分别是焖炉和挂炉。虽然现在总说北京烤鸭,但是在南方也颇受欢迎。我家附近也有一家比我年龄还大的烤鸭店,每天都是周边的居民排着长队去买烤鸭。如今拜读了《中轴线上的北京》,才得知成熟的烤鸭技术还是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从南京带来的。最早的烤鸭店也是南方人考的。这么一想,在江南地区,烤鸭如此受欢迎也不是不能理解了。更是让人想起了“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离开南京”的网友调侃。但是仍然希望有机会能去北京吃一次全聚德的烤鸭。
喝粥无酱菜,白粥无滋味。
即使各种研究表明,早餐应该摄入肉蛋奶,但是我们家还是习惯在家要喝完一碗白粥,早餐才觉得舒坦。但是一碗清水白粥即使煮到勾芡般的稠腻,还是觉得少了点味道。那么,酱菜就成了传统中式早餐必不可少的一道小菜。那又怎会少了酱菜的老字号呢?最初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老字号六必居一开始并不卖酱菜,到了清朝才成了山西特色的酱园。六必居最有名的产品有十二种,其中作为一个南方人,较为爱吃的是甜酱瓜、甜酱萝卜、甜酱甘螺。《中轴线上的北京》也展示了制作酱菜的步骤,更是让人了解了为什么六必居的酱菜能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老字号。
仁者爱人,同仁堂。
同仁堂药店蜚声海外,无人不晓。著名的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便是出自同仁堂。民间传说同仁堂这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店名。抬眼一看,我手边泡的热茶,茶包正是出自同仁堂的方子。但是说起它的开创,我确实是知之甚少。还是《中轴线上的北京》向我细细道来。明朝初年,浙江宁波府的乐良才靠着走街串巷行医卖药,在北京扎根,可能是明朝的“北漂”。清朝初年,他的后人乐显扬当上了太医院的官员,创办了同仁堂药室。儿子乐凤鸣子承父业,编纂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现在有多种药物的传统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要说北京的老字号,那肯定不止我提到的这些。书中的插画展现了百年前北京中轴线的百姓生活,以及老字号们所参与的繁华商贸景象。这些老字号承载着百年的历史,见证了自己以及友商的兴衰,更是在时代浪潮里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它们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传承。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