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世界,有一位被称为卡文迪许的天才科学家,他是化学界氢氧制水实验的先驱,也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然而,他也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几乎不参与任何社交活动,甚至在唯一固定参加的聚会上也保持沉默。如今,很多人在现代社会中也感受到社交恐惧,更愿意呆在家里远离人群。然而,与卡文迪许相比,这些感受微不足道。事实上,社交并不可怕。
作者城闭喧在《有时就想躲起来》一书中分享了自己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的经历。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活动,当轮到他讲话时,他感到非常紧张,脑子一片空白,手心汗湿,尴尬异常。突然,他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说:“从此以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不会再陷入恐慌和手足无措的状态。”接下来的瞬间,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瞬间放松下来,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他微笑着自然地完成了发言。城闭喧认为,很多人对社交感到恐惧,是因为一切都是未知的。社交恐惧者在与他人交往时充满恐惧,担心自己被人看低,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社交恐惧呢?以下给出三个建议:
首先,提前了解外在环境,让未知变得可知。当面对许多同事时需要演讲,或者要面对数百或者数千观众进行演讲时,你可以这样做:1. 对要面对的人群进行分类,确定要给他们演讲的内容。2. 提前去会场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感。3. 找几个熟悉的朋友坐在你附近,增加自信心。4. 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拉近与听众或者观众的距离。当一切变得清晰、可掌控时,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
其次,相信自己,“我是最好的”。城闭喧的女儿也曾经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有一次,她因为做志愿者被要求上台发言,无法逃避。她毅然决然地上去讲话,有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感觉,关于当时她说了什么她不记得了。每个人面对公众场合都会有第一次,也没有人能保证不会出错。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他们需要在内心深处坚信“我是最好的”,事实上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最后,到人多的地方去练习胆量,克服恐惧心理。汪立彬是河南的一位年轻人,他曾患有严重的口吃和社交恐惧症,在初中以后很少说话。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他坚持不懈地口含石子练习演讲,并不断挑战自己,从销售开始,一直到在公交车上、公园里演讲,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如今,他通过自己研发的口吃矫正体系成功帮助了许多患者走出口吃和心理障碍的困境。拥有恐惧心理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是否愿意突破自己。先接纳自己,然后刻意练习,没有谁是注定会失败的。
如何走出社交恐惧,是作者城闭喧《有时就想躲起来》一书中探讨的一个问题。城闭喧以前是个胆小且脆弱的人,对自己非常厌恶,总是自己小心翼翼地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像只有远离人群才能感到安全。然而,当他开始看到自己的优点,并试着与他人交流时,他的内心逐渐亮起,他变得更加自信,他自己成为了一束光线,在黑暗中为自己照亮道路,也为其他痛苦的人指引方向。城闭喧希望通过《有时就想躲起来》这本书,帮助读者推倒那堵看不见的墙,走出社交恐惧,走出缺乏爱的阴影,接纳自己,并坚定地支持自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